武植不喊口號悄無聲息地變革,悄然改變著大宋朝的官場,互相傾軋的現象明顯少了很多。上層建築的建設,制度的完善,帶來的是政通人和,勠力同心。
有了健全的規章制度作為保障,武植要實現富國強兵的計劃就會順利得多。下一步,他要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教育,尤其是掃盲教育和軍事教育,並準備擴編華夏軍,整編軍隊,壯大宋朝的軍事力量。武植要做的事情,著實不少!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強國強軍要靠技術進步來推動。
“潘武記”集團的鍊鋼廠和水泥廠已經建造起來了,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試生產。很多技術難題都一一被工匠們攻克了下來,量產成為了可能!
在武植的謀劃下,如是傳媒集團在全國範圍內成立了六個分公司,擴招了很多員工和記者,專門進行政策宣傳和情報收集工作。西北環慶路慶州設立一個,面對的是西夏和西北各路;北面大興路大慶和東北興北路燕京各設立一個,專門應對遼國和北方各路;西邊成都府路成都府設立一個,專門應對的是吐蕃諸部和西南各路;東邊兩浙路杭州設立一個,專門應對江浙等江南一帶;南邊廣南東路肇慶府設立一個,專門應對嶺南各路。開封府公司總部則統領一切,輻射京畿路周邊各個地域。
快達運輸公司也在全國各路設立了分公司,擴招了很多物流人員,把運輸網路連成了一片,這既拓寬了“潘武記”集團的銷售和運輸渠道,也便於日後華夏軍兵力的遠端投送,一舉兩得。
武植提請皇太后下旨,擴編華夏軍,增加兩個軍,每個軍滿員三萬六千餘人,加上原有的第一軍,三個軍合計兵力將近十一萬人,組成一個集團軍,集團軍總司令由武植擔任,副總司令則為燕勝。
在擴編華夏軍的同時,武植以特種作戰團為基礎組建了新的京師戍衛部隊,編制為一個師,其官兵都是從華夏軍中擇優選拔的,官兵待遇要比華夏軍更高,武植任命索超為京師戍衛部隊的統帥,職級等同於軍級,正五品。
擴編了華夏軍後,武植對冗餘的禁軍部隊進行了大幅度的裁員,把戰鬥力低下的禁軍裁撤了將近一半,只保留了西北、西南、北方、東北等戍守在邊境的禁軍的整體編制,內地的禁軍裁員大半,把大部分老弱病殘的官兵都剔除出了禁軍隊伍,安置到各個地方去當小官小吏。裁員過後,八十萬禁軍隊伍只剩下了四十五萬人,裁掉了三十五萬名官兵!其中西北禁軍保留十二萬,西南禁軍保留五萬,北方禁軍有八萬,東北禁軍有十萬,京城周圍及其他地方則共有十萬禁軍。京城周圍也僅僅保留了三萬禁軍,職責只限於維持京城周圍的地方治安和緝拿匪盜,戍衛京師的大權則完全落在了華夏軍的手中。
裁員後的禁軍相應地提高了士兵的軍餉和待遇,但除了華夏軍訓練使用手榴彈、火箭等新式武器之外,其他的禁軍隊伍則還是繼續使用常規的武器,沿襲傳統的作戰方式,只是多配備了騎兵隊伍,加強了禁軍的機動靈活性,提升了作戰能力。
相應地,武植也對廂兵、鄉兵和蕃兵進行了精簡改革,裁撤了很多冗餘人員,精兵簡政,七十萬兵員左右的廂兵、鄉兵和蕃兵,經過裁員,最終只保留了四十萬人。兵員少了,待遇自然也提了上去,這些地方部隊的戰鬥力並沒有降低多少,反而變得更有凝聚力,戰鬥力也隨之得到了提高。
擴編好華夏軍後,武植在每個軍中增設了一個師的騎兵隊伍,在每個軍中都增設一個特種作戰團,按照第一軍的訓練方式開展強化訓練。而在這次華夏軍擴編時,武植一直想招攬的柴進、張清、晁蓋、戴宗、張橫、張青、方臘、方七佛等人竟然慕名而至,參加了華夏軍,武植當然是欣然笑納,把這幾個人直接就提拔為都頭,讓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本事。
而在山東濟州鄆城當私塾先生的吳加亮,則被武植的如是傳媒集團招攬於麾下,成了一名記者,並讓他分管杭州分公司,物盡其用。
武植讓皇太后出一紙詔令,把任職海州知州的張叔夜從千里之外的海州調回了京城,並提拔他為正五品的都指揮使,讓他統領華夏軍第三軍,這是一個精通兵法的狠人,值得培養。
第一軍還是由林沖統領,而第二軍則由王進統領著,這兩人都是武植的嫡系,使用起來比較放心。
軍事改革完畢後,“潘武記”集團的鍊鋼廠終於煉出了第一爐鋼水!當滾燙的鋼水流過冷水中,在如霧的水汽中變成一根根鋼棒和一塊塊鋼板時,武植是激動萬分。只要經過不斷的改進,有了好的鋼材,那他製造槍炮的夢想要成為現實就為之不遠了!
而好事接踵而至,在煉出鋼水後不久,“潘武記”集團的水泥廠也出爐了第一爐水泥!當灰色的粉末出現在武植的眼前時,武植也是激動莫名。經過混凝土試驗後檢測得出,這批製造出來的水泥強度差不多在325號到425號之間,還沒有達到武植的最低標準!於是,武植要求工匠們透過控制水泥原料不同成分的比例和控制燒結時間等生產工藝來提高水泥的強度,至少要達到425號才算是合格的產品。
水泥廠的工匠們經過不斷地摸索探究,歷盡千辛萬苦,數月後,終於製造出了合格的425號水泥來。看著用這些水泥製成的混凝土塊,那硬如石頭的堅韌品質,武植知道,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425號水泥了!
有了合格的鋼材和水泥,武植的第一個民生目標就提上了日程,那就是修路架橋。武植計劃從京城出發,往陪都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澆築上五米寬的水泥路,並往西南的成都府、西北的會州、洪州、麟州、北方的大興府、東北方的燕京府都鋪上五米寬的水泥路,沿途經過京兆府、興元府、梓州、鳳翔府、渭州、太原府、延安府、真定府、河間府等地,相當於把邊陲重鎮與開封府連成了一片,以後投送兵力時可以透過四輪馬車來運送,既便捷又穩當。
在此基礎上,武植還打算往青州、揚州、杭州、江寧府、江陵府等重要的州府也鋪上五米寬的水泥路,便於通商運輸。
鋪路的事情,武植交給了戶部、工部和禁軍共同去完成,地方的廂兵和鄉兵參與維持秩序,並從各個地方募集民工來修路,不得強迫攤派,以自願為主,修路的工錢為每天二百文錢,這比一般的工種高了很多,一下子就募集到了足夠多的修路民工!
修路時開山炸石用的炸藥就使用新式的炸藥,由火藥局的人掌管,專人專管,武植並派出華夏軍的官兵前去指導使用,確保萬無一失。
眾志成城,很快,從京城通往北京大名府的第一條水泥路就全線鋪通了。踩著腳下平坦而硬邦邦的水泥路,看著由鋼筋混凝土架設而成的新橋樑,世人皆驚,武植則很是高興,有了第一條水泥路作為樣板,那接下來的路就更好鋪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