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後來受害人最終把事情鬧出來,也已經是晚了三秋,他死去的親人再也回不來,而那個所謂的朋友,卻活得是活蹦亂跳。
受害者再痛再苦,也沒有什麼用。
既然當初選擇原諒了,那麼後面的苦頭就要嚥下,有因就有果。
蕭大郎想到這裡,心裡一寒,他才不做那種傻事,所謂的朋友和家人比,當然選擇家人。
對於這一類人,二叔說過,絕對不要原諒,原諒個毛線!
那種勸他一定要原諒的人,其實就是在搞道德綁架,根本就不要在意那種人的意見。
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就是這樣。
蕭大郎後來就和那幾個所謂的朋友割袍斷義,算是擺脫了那種名為朋友,卻一直想著帶歪蕭大郎的傢伙。
另外,爽直的蕭大郎也終於知道開始思考,漸漸他有了真正的朋友。
其實蕭家在京城裡也算起來是高官,而且蕭唯松的人緣不差,所以蕭大郎並不是那種不收歡迎的人。
再加上餘穎還給有些消沉的蕭大郎,找了不少事情做,讓他儘快恢復過來。
畢竟人的長大,就是在痛苦中接受教訓。
比如讓蕭大郎帶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去種地。
餘穎自然希望自己照顧長大的孩子,都能夠平平安安的,所以在教育上抓得很緊。
事實上蕭家在餘穎的主持下,開了家學,除了讀書,以及鍛鍊身體之外,就單獨開了農桑之學。
因為沒有最直觀的體驗,就感覺不到那種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覺。
在蕭家孩子十多歲的時候,都要下地認認真真地種一次地:選種、耕作、收割,從頭到尾做一遍。
吃過種田的苦頭之後,對那些靠天吃飯的農人,一般都會懷有尊重之心。
事實上連一直旁觀的皇帝,在看到餘穎的作為時,都感覺這位做事和一般女人不一樣。
而且是不懈餘力為了蕭家做努力,可以說,蕭家教育出來的孩子,既有大家風範,同時還有自己養活自己的能力。
不過在想到她的遭遇之後,皇帝也明白她為什麼這樣幫助蕭家?
只有蕭家好了,那麼蕭氏女的日子才好過。
而後來的蕭家女真的是很好嫁,簡直就是一家有女百家求。
這一點,餘穎也沒有想到。
等皇帝清算完所有這一切之後,整個朝廷漸漸安定下來,可以說皇帝陛下十分高興,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大獲全勝。
而餘穎一直關注官場的注意力也收了回來,開始了新的追查。
很快事情就有了新的進展,那就是已經被殺了的蚨嫣然身邊的王嬤嬤,終於堅持不住,要吐口了。
因為李家出事的原因,王嬤嬤一家人被餘穎買了下來。
當然如果不是餘穎出手,王嬤嬤一家人早就應該是被砍了腦袋,全家誅滅的下場。
畢竟在這個時代,李哲軒一家大人全被誅殺,他們那些為虎作倀的傢伙,自然也要死。
當然餘穎是趁李哲軒那一家人出事的時候,特意找皇帝說了一聲,趁機把蚨嫣然的心腹都買了下來,然後控制在自己手裡。
因為餘穎不想追查原主的事,去打擾皇帝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