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個黑列巴,誰也沒有宋福生感慨良多。
他說他想奉獻,為未來的安穩日子、為子孫後代,為前線出把力,一頓東琢磨西琢磨,糾結來糾結去。
而他女兒,只是在勸他時表態了幾句,轉回頭就化為行動。
女兒的行動全部落在了實質上。
女兒和他說,有考慮過泡麵、壓縮餅乾等現代單兵口糧的製作,但這些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一,費油。
二,費細糧。
即便做出來也不是給普通士兵吃的,是給將領吃的。
將領真的需要他們操心嗎?有國人的油茶等沖泡的細麵食物。很多情況下,將領餓不著,隊伍中最先受餓的永遠是普通士兵。
二,沒有合適的外包裝。
像壓縮餅乾,運輸沒有火車汽車,完全靠人力推,路上運送時間太久,這樣的餅乾和泡麵等口糧儲存會發黴發潮。
更何況,最重要的是沒有抽真空機,沒有壓縮機,壓根就做不出來。要想量產,是需要與之匹配的生產力水平,而這些工業化的機器,這裡沒有。
女兒曾言:將腦中的想法到成為現實中產品的距離,爹,比我們逃荒的路還長。
然後茯苓就開始重新細緻地翻閱書籍。
尋小米加步槍時代的口糧。
得出結論,好多這裡都有。
像餅、盔,什麼小米等等。
像麵茶米茶等還是那個問題,在少量缺糧的情況下,這些費油的食物還是給將領吃的。
而餅、盔等等,也還是面臨保質期的問題,它能挺十天不壞,它能做好後挺住兩個月不壞嘛?它還需要埋鍋造飯。
假設十萬大兵要是埋鍋做飯,沒什麼事時,可以。
那也足夠壯觀。
逃荒路上,他們不是沒埋過鍋做飯,二百多口人一起也夠熱浪火光沖天。
假設有戰役一打就是連續幾日呢,沒空埋鍋。
所以女兒又去重新翻閱書籍,找生產力與古代差不太多,他們能做出來的現成食物。
當重新翻閱到二戰時期的書籍時,女兒就將目光鎖定在蘇軍的口糧上。
當時蘇軍前線差點斷糧,蘇國人民為了支援前線,更是窮苦到靠每日排隊去領一小條這種黑列巴,一小條就能挺好幾日飢餓,才活下來打敗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