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有個不慎……”
李二大笑著離開座位,走到了李道宗身邊,拍著對方的肩膀道:“朕就知道,在場的也就堂兄你一人敢挑明這件事。
可是朕更知道,即便是朕不動承乾,他還是東宮太子,他們兄弟就沒人覬覦大寶了嗎?
相互之間的明爭暗鬥還會少嗎?
這次承乾在吐蕃道遇刺,朕看明白一件事,該來的爭鬥是躲不掉的,索性就放在明面上吧。
都是朕的兒子,朕給他們機會一視同仁。
想要坐上這個位子,那就要爭,最好是在朕活著的時候決出勝負,否則一旦朕歸西,那這個位子就真的要論資排輩了。”
“陛下三思,如此不僅會引起皇子們的骨肉相殘,還會讓百官各分派別,朝中盡是爭鬥,大唐內部生亂,豈是治國之道?”眾人紛紛苦勸。
“百官分別抱團?皇子骨肉相殘?
承乾遇刺是誰做的?
老四青雀搞了個文學館編寫個括地誌,手下多少人蜂擁聚集?
朝中多少人是一直支援老三李恪的?
就連整天胡鬧的老五李佑手下都有一群人發誓效忠,真當朕是瞎子毫不知情嗎?”李二拍案喝道。
一句話讓百官鴉雀無聲,誰都沒想到皇帝今天會直接把這片遮羞布掀開,他到底要做什麼?
良久之後,李二嘆息道:“朕自會警告調理自己的兒子,公平競爭,不得出現流血事件,這樣興許他們就不會重蹈朕的覆轍了,也算是朕作為一個父親,唯一能為他們做的。
小孩子之間的爭鬥,爾等就不要插手了,大唐的繁榮發展,不想讓大唐因為內鬥走向衰弱,還要靠你我君臣齊心協力,諸公,拜託了!”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議政殿裡沒人再有不同聲音了,所有人都大禮謝恩,隨後告辭離去。
皇帝的最後一句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他自己殺兄弒弟骨肉相殘,不想兒子也這樣,這個話題是朝廷的禁忌,可此時提起,卻足以讓所有人理解這位當皇帝的父親。
這幫老臣回去的路上心思各異,有人在思考,今天這件事是否在指明一個風向,皇帝有換儲的意思?
有人在思考,是不是迷魂陣?到底是在貶斥李承乾,還是在變相保護李承乾?
拿下李承乾的太子,卻沒有封王,只是讓其在朝中任職刑部侍郎,品級跟其他親王差太多,這分明就是貶斥。
可偏偏皇帝還讓他居住東宮,留下口諭若有不測皇位還是李承乾的,這就真的讓人猜不透了。
好在有一點,那就是對於李承乾來說,沒什麼太大影響,當初自己差一點被廢,貶在鄉下半年都沒人理會,手下的一幫趨炎附勢小人早就跑光了,後來也沒再收攏,所以現在丟了儲君的位子,也不用擔心手下人改換門庭等等。
大朝會過後,李承乾就來到後宮拜見了幾年不見的母親,看到大兒子受盡磨難終於平安歸來,長孫皇后心疼的抱著兒子流淚不止,對於他放棄太子之位反倒沒太在意了,如果放在往常,皇后定然會第一個斥責,但反常的是今日沒有,讓李承乾都感覺意外。
回到東宮,太子妃侯氏跟皇后的表現一樣,只知道心疼的抹眼淚,丈夫差點身死邊疆,整天讓她提心吊膽的。
“夫人,象兒呢?怎麼不在家嗎?”李承乾問起了自己的兒子。
太子妃擦乾眼淚說道:“象兒昨天就被小萱萱來接去五妹家玩了,至今未歸,妾身知道夫君這幾日就要回來本是不願他亂跑的,可孩子玩心重,小萱萱死活不依,也就隨他們了。
不過一個時辰前妾身已經派人去叫了,想必已經快回來了吧。”
誰知道就在這時,一名侍女慌慌張張的跑了進來稟報道:“啟稟太子妃,奴婢到了公主府上,可是萱陽小公主攔住不讓小王爺回來,還讓神虎攔路,奴婢無法,只能退了回來。”
“嗯?怎麼回事?你不曾去見長樂公主跟杜駙馬嗎?兩個孩子胡鬧,你不會去找大人?”太子妃呵斥道。
李承乾拉住夫人的手勸解道:“好了,想必是萱萱這丫頭鬼點子多,又在搗鬼作弄人,正好我也想她們了,夫人陪我一起去五妹府上走一趟看看如何?
今日大殿上父皇已經免了我的太子之位,所以往後你就不能再稱太子妃了。”
什麼???侯氏嚇得面如土色,夫君剛回來就被廢了?為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