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六章 金佛

一個逐漸走向老齡化的體制,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個偏向穩定和守城的體制。

這是一種非常自然而然的轉變。

對於大都數體制來講,這是一種非常良好且良性的轉變,因為這符合一個國家在經歷過開拓國土後的安穩期,就像歷史上的漢朝,如若不是有著文景兩帝的安民政策,也不會有漢武帝時期的國富民強,且一直支援這位雄才偉略的帝王,把整個匈奴帝國都趕出了東南亞地區。

一定程度上的安穩,是每一個成熟的體制毒需要經歷,且必須要經歷的階段,而這個階段到來的‘先兆’,就是第一代開國君王的故去,和當初南征北戰那群將軍們的衰老。

從歷史中不難發現,但凡是一代開過君主驍勇善戰者,第二代的君王必定會是一個守成之君,如若第二位君王也繼續重複其父的動作的話,就會很容易導致一個政權的滅亡。

其中可以作為參考、且最為有參考性的,無疑就是那位隋煬帝楊廣了。

這位皇帝的一些做法,在後人眼中似乎都沒有什麼過錯,可為何他會被冠以昏君的帽子,且直接被後來者推翻了呢?

殘暴或許是一方面,世家門閥的集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請大家去想一想楊廣接手隋帝國時,是一種什麼樣的時代。

那時的隋朝剛剛平定中原地區不久,整個天下的百姓都希望能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安穩與喘息的時間,好不容易熬死了其父楊堅,可誰想,這新即位的第二位皇帝,居然又是一個窮兵厲馬之輩?

大家打仗都打的累了,且不想再打了,在這種時候你非要發動戰爭,且還連續幾次都打輸了,這樣的情況下,大家不推翻你才是一種奇蹟!!!

與其相比之下,其後的接任者,李淵、李世民,雖然似是與前父子走在同樣的道路上,可李世民無論是在民間的聲望、還是在軍隊之中的統御能力,都要比當時的楊廣要高出一截,而之後最為可氣的時,一方面李世民有著楊堅留下的基礎,另一方面,李世民的唐朝幾次發動對外戰爭還是勝多敗少,且每一次勝利都給軍閥們帶來了足夠豐厚的報酬,且藉著戰爭紅利狠狠的賺了一大筆,趁機既定了唐王朝的霸主局面,且有足夠的資源來發展國內的經濟!

所以唐王朝的成功,或許有著天時地利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卻是李世民的眼光、思路、人望、運氣,都要比楊廣要好上很多!

至於朝代再往後,做出同樣動作的明朝朱棣也是同理。

在這其中,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只要用心去通讀,就可以從中總結出很多的道路和道理,而這一規律哪怕一直延伸到現實之中,都不曾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變。

咳咳咳,有些跑題了。

總的來講,以上的說法,只是一些自歷史之中總結而出的經驗,而這一規律,經歷過隋唐兩代人的武帝城方面官員們,也願意去遵從。

可事情的麻煩就出現在了這裡。

眼下武帝城中的中堅層次,都依然過了當打之年,可偏偏的,作為君主的藍禮,卻依舊年富力強、甚至可以稱之為青春年少(還是個嬰兒)?

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根本上的衝突。

前幾年藍禮派遣軍隊剿滅四周的‘匪患’,抓捕人口用以販賣,還能夠以他本身的威望和優秀體制帶來的便利、戰爭帶來的紅利作為對沖獎勵,可如今,四周能夠帶來利益的‘敵人’都被販賣一空,與武林人士發生衝突後又不能帶來實際上、或者身份上的利益,眼下的武帝城體制,已然不願意去與人發生衝突了。

換句最為實際的話來講,就是大家都覺得,要麼你藍禮收心養性、多發善政、藏富於民,要麼你就乖乖的下臺,把你的位子交給你的子嗣來處理。

這樣雖然對你自己似乎有些不公,但對除你之外的所有人,似乎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決定。

當然,這一提論暫時還沒有人敢對藍禮去說,可實際上,只從平日裡大家對待藍禮的態度,他就能非常清晰的分辨出這一點來。

畢竟藍禮是個聰明人,不是麼?

而眼下的武林一事,不過是引發這種態度的一種起因,是一種武帝城體制內的眾多掌權者,對於藍禮的一種試探。

這次他們之所以選擇讓藍馨兒在此時揚名,就是希望能夠看一看,藍禮有沒有把手下權力下放給自己兒女的意圖。

畢竟女兒出了名,以後做事才能令人信服,更能為接手藍禮手中權力時,做好足夠的鋪墊。

而同樣的,藍禮與左忠表露出的短暫強硬姿態,也是藍禮對眼下局面的一種事態。

而毫無疑問的,面對他的強勢,左忠只是給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諫言,如若藍禮繼續強硬下去的話,毫無疑問的,左忠會非常堅決的執行他所下達的命令。

可就是這一次的諫言,就已經讓藍禮試探出了左忠的態度,所以藍禮沒有選擇繼續執行,最終經過思考虎,選擇給與左忠一定程度上的迴旋餘地。

藍禮是這樣回答的:“馨兒年紀還小,我不想今年才十四歲的她,摻和進一堆彎彎繞繞的破事中去。

左忠。”

“老僕在。”

“你們酌情處理吧。”

說完這句,藍禮似是耗費了許多經歷一般,衝著左忠揮揮手,示意他可以離開了。

待到左忠離去,獨自一人坐在書房內的藍禮,目視面前空蕩蕩的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