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嘴裡的皮匠,當然不是尋常街頭那種給人縫縫補補,靠手藝為生的皮匠。
皮匠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考工記】。“功皮之工,函,鮑,韗,韋,裘。”後人註釋說:“功皮之工五,函人為甲,鮑人治皮,韗人為鼓,韋氏,裘為闋。”
古人在沒有掌握規模化飼養金屬種技術時,特設【皮匠】一職,專門負責搜尋和處理序數26:鐵殼豬,以及鐵殼豬類的變種金屬種。
在古代,一名皮匠的背後,往往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獵場,和依附自己的鐵匠鋪子。
一名皮匠的背後最少有十幾人要依附他為生,是古代少有的富裕階層。
到了現代,人們已經掌握了大規模飼養序數26:鐵殼豬的技術,並且可以機械化流水線的對鐵殼豬進行處理,從中提取大量的鐵金屬。
但古代的一些稱謂卻依然被保留了下來,並且被髮揚光大。
因為現代雖然掌握了鐵殼豬的大規模飼養技術,和一些常見金屬種的規模養殖技術。
可依舊還有很多很多的金屬種無法被養殖,只能依靠那些專門訓練過的職業人員,手持非凡兵器,去獵殺它們,滿足人們的金屬需求。
皮匠稱謂到了現在,已經被重新定義。
他不再是古代負責搜尋和處理鐵殼豬的職業,而是手持低等級非凡武器的金屬種獵殺人員,社會地位雖然沒有非凡工程師高,但遠比其他職業高出很多。
關於皮匠、以及皮匠之上的放牧人,遊獵者等等,姜九陵在金屬種類書籍裡也看到過。
只是這些職業者一般都活躍在盛產金屬種的礦區附近,這兩個蟊賊又是怎麼跟他們搭上線的?
用章英的話來說,打一頓就知道了。
實事還沒等章英動手,這兩個蟊賊就稀里嘩啦全交代了。
……
兄弟倆一個叫潘河一個潘湖,潘湖是哥哥。
和她師兄韓遊猜想的一樣,這兩個蟊賊就是活躍在農經站附近的二道販子之一。
比起其他二道販子,這兄弟倆的手腳要明顯不乾淨許多。
那日他們見姜九陵在農經站四處張望,還盯著收購牌的價格看上半天,他們就猜到姜九陵家裡一定有鐵殼豬需要出手。
他們看姜九陵臉生,又不太懂這裡的圈圈道道。頓時就打起了無本買賣的主意,反正這事他們也不是第一次做。
白天騎著摩托車悄悄跟著姜九陵到獅子巷,晚上趁著夜深人靜把那頭紅豬弄走。
兄弟倆的一套操作堪稱行雲流水,從騎摩托車跟蹤,到把豬弄走,熟練到硬是沒有驚動任何一人。
他們以為是黑皮的鐵殼豬,沒想到是一頭價格更高昂的“紅豬”。
兄弟倆喜出望外,他們先前都是把鐵殼豬處理給吳城的一家鋼筋工廠。這家工廠只做鋼筋這一種金屬生意,處理給他們的價格,要鞍山那邊鋼廠價格便宜一些,但卻不用來回奔波幾百公里。
這家鋼筋工廠有兩個老闆,其中一個老闆就擁有【皮匠】頭銜,這頭紅豬也直接賣給了他,而不是原先鋼筋廠的採購員。
章英咬著貝齒問道:“賣了多少錢?”
“四……四千整。”被踩在地上的潘湖一邊喊痛,一邊告饒般豎起四根手指頭。
“錢呢?”
“錢……”被按在地上的兩兄弟互相看了一眼,似乎在衡量到底要錢還是要命。
錢他們當然拿到了,對方雖然架子很大,可看見那頭紅豬的品相後給錢相當痛快,當場就喊來會計點了四千塊錢。這錢他們拿到手,花天酒地整整兩天才醉醺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