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眨巴眨巴眼,不在這多說了,只說了一句話,讓何秋瞬間沒了教訓他的心思。
“這事姐姐也參與了,還是用的她商會的人打的方孝孺!”
何秋很是鬱悶的看著他,剛開始還有些不信,但仔細一想,這事恐怕還真有朱玉穎參與。
要不然,單憑朱高煦一個人,從哪來那麼多人手同一時段把東宮的人打一頓?
何秋嘆了口氣,實在沒什麼立場再去教訓朱高煦了,只能語重心長的說道。
“你小子,以後做什麼事別冒險了,你這事我們都知道背後有人下黑手,不過當初在北平,大多是自己人,不好真的掀開蓋子查,但你看,這不還是讓陛下知道了?”
“世上聰明人多著呢,踏踏實實的,別玩什麼心計最好。”
朱高煦滿臉的不服氣,但嘴上還是嘟囔道。
“知道了。”
何秋看著他很是無力,揮手讓他們三個都去書房待著,好好讀書去。
等到朱高熾兄弟三個走了之後,何秋一人坐在院落裡,想著關於朱允炆的事。
不得不說,朱元璋想得實在太美好了。
這麼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想要他成為合格的帝王,這需要的路還長著呢。
本來他的這個位置,按照宗法就不是什麼第一人選,這裡面的問題就不小。
而且看朱元璋的意思,恐怕還是要改革,那朱允炆這個孩子真的能擔得起這個責任嗎?
弄不好就是人亡政息!
就像後世雍正大搞改革,官紳一體化納糧什麼的,可是等到他兒子乾隆上臺後,手起刀落,很多東西全都又改了回去。
不說別的,就說能不能把朱允炆教導成朱高煦這個程度,何秋都沒有一點信心。
朱高煦和朱高熾本來資質就挺好的,然後有被何秋拉著到知行書院過集體生活,書院裡有不少平民子弟,他們平日裡就能知道不少民間疾苦。
何況書院還開設的有社會實踐,有時候幫農民種地收糧食,有時候就是幫著何秋做一些雜務,這些都確確實實的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和動手能力。
可是朱允炆有這個條件嗎?
只看今天朱元璋對他的疼愛,就知道了。
朱元璋是不可能把朱允炆撒到民間體驗生活的,說到底還是一個‘長於婦人之手’的孩子罷了。
就這種情況,何秋教他再多知識有什麼用?
不懂民情,不會體恤百姓,是絕對看不懂朱元璋的改革措施的,而他的身邊又多得是儒臣,這群人說穿了都是既得利益者。
能夠背叛自己階級,站在朱元璋的改革這邊的人不少,可是在東宮的,恐怕就沒幾個了。
這和朱標又完全不同了。
朱標自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出生,小時候還是戰亂,生活雖然不錯,可身邊的下人們規矩也沒皇宮的重,有些事耳濡目染之下,也能理解。
何況有馬皇后親自教導,心性仁厚,對百姓也確實很好。
成年了,又經常出去巡視,幫著朱元璋做了不少安置百姓的工作,也能說得上親入民間了。
這些條件都是現在的朱允炆所不具備的,若是朱元璋能夠下狠心,把朱允炆打磨一番,倒也不是沒有希望。
不過一來朱元璋已經老了,沒有那麼多時間了;二來朱標的死讓朱元璋對他留下的兒子充滿了疼愛,只怕是下不了狠心了。
隔代親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現實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