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翻了半天的花冊也尋不到一箇中意的女子給魏千珩做太子妃,可她又擔心魏千珩急著搶在她之前慫恿魏帝立下長歌為太子妃,不由心煩著急。
良嬤嬤眸光微轉,卻是想到了什麼,對太后笑道ot太后莫急,京城的貴女之中找不到,咱們就去那些外嫁的公主郡王家裡找啊。老奴記得,青陽公主的么女到了適婚的年齡了,若昕小郡主三年前及笄禮後陪公主回京給太后請安時,已然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如今算算,年齡剛好。ot
太后興趣缺缺道ot哀家早已想到過了,可永陽並非哀家親生,當年將她嫁給江洵侯,她嫌江洵是個苦地方,離京城又遠,對哀家頗有意見。這些年進京請安拜見,數她來得最不勤快,若不是她女兒及笄要許配夫家了,只怕這幾年她也不會進京來的。這樣的人,我沒得抬舉了她,將來恩將仇報了。ot
良嬤嬤卻笑道ot可與皇上同輩的公主本就少,年長的那幾位公主家的郡主都已出嫁生子,惟剩這青陽公主年齡最小,她的這個么女才得配上婚齡。ot
ot太后不妨這樣想,江洵離得遠,小郡主若是嫁到京城來,身後沒了可依仗之人,太后是她的外祖母,又是她是媒人,屆時,她除了靠您,還能依靠誰,還不事事都聽你的嗎?ot
太后涼涼一笑,不以為然道ot你可不要小看了如今的小姑娘,她們從小跟著大人學。心裡的彎彎繞繞多了去了,腦瓜子又靈活,只怕到時我這個老太婆子轉不過她們,反被她們坑害了。ot
良嬤嬤看明白了太后的心思,又道ot既如此,就從楊家孫子輩尋一個好姑娘許配給太子吧。ot
楊家正是太后的母家,太后一聽,卻沒有出聲了。
良嬤嬤連忙又道ot楊家這些年謹遵太后教誨,一直不摻與到葉家與與驪家的爭權奪嫡當中去,潔身自好,家裡的姑娘也一個個出挑懂事,嫻淑有德。足以配得上太子妃一位。ot
太后終是緩緩點了點頭,卻又不悅道ot咱們正房的孫女輩裡只有一個嫡女,自是不能配個庶女給太子的啊,可書瑤已與端王議親,真是麻煩??ot
良嬤嬤也頗是惋惜道ot其實,早知道前太子妃會出這樣的事,當時就應該晚些給侄孫姑娘議親,將她配給太子,卻是頂好不過的。那端王??畢竟勢不如從前了。ot
太后心裡也是懊悔,重重嘆息一聲道ot誰能料到後面會發生這樣的事呢,現在說什麼都晚了她既已與端王議親,就沒有道理再配給太子。這兩兄弟本就因為那細作宮女鬧得天翻地覆,可不能再讓咱們瑤兒攪進來。她若能順順利利的嫁給端王,也是不錯了,且聽聞端王已與太子和解,想必將來富貴榮華也是有的。ot
良嬤嬤連連點頭,太后想了想,終是從楊氏二房那裡挑出一個嫡姑娘,喚楊書珂的,再從幾名中立的官吏家中挑選了三個姑娘,將名單寫下。
最後,她終是將青陽公主的么女若昕郡主的名字也添上,涼涼道ot如你所說,若是太子與皇上瞧不上前面這幾個,能瞧上若昕也算好的,總歸這個太子妃的位置不能旁落到了一個宮女的手裡去。ot
太后挑中的三個官家之女都是給楊家女做陪襯的,自是不會太出眾,楊家之女無疑一枝秀。
所以太后又加上了若昕郡主的名字,就是不想讓自己的意圖太過明顯,以免皇上與太子反感懷疑。
名單敲定後,太后心情愉悅,對良嬤嬤道ot哀家會在皇上下次來請安時將這名單交與他。你現在就派人去將哀家的意思告訴去家裡,讓二房做做準備。也去江洵通知青陽公主,就說哀家想念小郡主了,接她進宮來陪陪我那怕是做樣子,也要做得齊全才是。ot
粟姑姑連忙領命下去了。
忙好了名單的事,太后正要躺下歇歇身子,門外卻有紛沓的腳步聲傳來,緊接著一聲帶著哭腔的039太后039在殿裡響起。
太后回頭一看,卻是剛剛才與良嬤嬤提及的侄孫女楊書瑤。
楊書瑤這個時辰進宮,且沒有太后的旨意招見,實在是讓太后意外,再加之她一進來的這副哭喊的形容,著實驚了太后一跳,復又坐起身子,招手將她喊到近前,看著她哭得眼紅鼻腫的樣子,心疼道ot怎麼回事?為何哭著進宮來了?ot
楊書瑤一頭倒進太后的懷裡,委屈哭道ot昨日侄孫女到驪家做客,席間大家都對我指指點點,後來我託丫鬟去打聽,才知道上次在宮裡,我拿端王絹子去試探長氏的訊息在外面傳開來??ot
太后一驚,詫異道ot這後宮之事,怎麼會傳到外面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