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特輯的時間很短,相當於打了個廣告。七天之後,《尋覓》的正式第一期,開播了。
衛夏透過各種渠道,請來了華國相當權威的五位經濟學家:
華商行金融研究所所長,焦近普;宏觀經濟學特一級博士生導師,鄭國強;公民大學區域經濟學專家,劉一鳴;京都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胡毅夫。
更有華國經濟學界的泰山北斗,賀以寧教授。
主持人同樣是柳詩詩,本期話題只有一個——
不一樣的GDP!
……
簡簡單單的客套了幾句,節目正式開始。
依舊是柳詩詩開場:
“GDP這個詞語,進入我們的視線已經很多年了,它代表的是國內生產總值。
那麼同樣是GDP,不一樣的GDP又是指什麼呢?焦所長,能麻煩您給我們解釋一下嗎?”
焦近普點點頭道:
“通俗來講,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一個國家在一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的總價值,它能值多少錢。
我們穿的衣服、拿的話筒、開的汽車、住的房子,都可能是GDP的一部分。
所謂不一樣的GDP ,指的便是它組成結構的不同、各中商品佔據比例的不同。”
挨著焦近普坐的是鄭國強導師,他又進一步的舉了個例子:
“GDP通常衡量一個國家的市場規模和經濟總量,事實上,我們國家的GDP構成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早年間佔據比重很大的是農業、農產品,現在更加多元化了,工商業、服務業、新興產業,逐漸把農業的佔比壓得很低。
我們可以把這看做是不一樣的GDP。”
衛夏呵呵一笑,主動站了出來:
“作為魔都經濟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我非常感謝二位前輩的講解,通俗易懂。
但是,我更想以純粹普通人的視角來解說一下GDP。
拋開經濟學的理論,包括市場、商品、價值的定義等等,這個GDP呢,就是一個國家一年之中到底賺了多少錢。”
經濟學專家劉一鳴拍了兩下手掌,贊同道:
“確實如此啊,衛總的說法很是貼切。”
衛夏連忙抱抱拳表示謙辭,隨後又道:
“我知道華國的GDP結構正在發生著很大的改變,但是今天,我們將要對比的,是D國。
D國的GDP和我們華國有何不同!
賀教授,請教一下您是怎麼看待二者的差別呢?”
整個華國經濟界泰山北斗一般的賀以寧,面對這個問題,蒼老的臉上掠過一絲絲無奈,嘆道:
“華國的GDP是D國的三倍,可是結構上,比起D國差了太多。
我們的房地產仍然佔據了很大比重,而D國,他們的GDP,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尖端科技商品的出口上。”
此言一處,其餘的四位經濟學家都是神情黯然。
總體形勢是好的、樂觀的,GDP的增長穩定、高速,然而結構的不合理,也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現場有些壓抑,衛夏當即出面緩和了一下:
“我來大概解釋解釋,什麼是尖端科技商品,就拿大家日常使用的手機為例。
眾所周知,低通公司的晶片做得很好,甚至對手機的效能起著決定性作用。這樣一來,手機廠商為了提高效能,往往願意花費不菲的價格購買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