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講的是人謀,不是神謀、鬼謀。整部作品始終貫穿著人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思想觀念,認為人的品德修養,人的主觀努力可以逢凶化吉,促使事物發生變化,相信人謀在改造環境,促使事物轉化時所起到的作用。
這個時候的李東林,腦袋好像處於一種混沌狀態,對學習上的東西,不能夠很快領悟透測,反應力也好像總是比別的孩子慢上那麼一拍,那個時候,語數外,思想品德課是最主要的,而孩子們最喜歡的當然是體育課就拿數學來講吧,簡單的加減,李東林沒有問題,但是到乘除,正過去,反過來,混合到一起,就鬧不明白了,好像有麼一次吧,數學考試成績,全班大多數人都及格了,他不及格,被老師狠狠滴批評了一頓,當他拿著打滿紅叉的卷子回家時,他媽媽並沒有責怪他,而是在點燃的蠟燭燈光下,一遍又一遍的教他卷子上,每一個錯誤的題,是怎麼錯的,錯在哪裡,翻來覆去,到後半夜,蠟燭燃燒完了,李東林算是明白了,混沌也慢慢解開,變得明朗起來!
很奇怪,自那晚後,李東林,在學習上的東西就理解的比較快了,反應速度也快了不少,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開竅吧,但,這與自己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的辛苦付出,諄諄教導不可或分的!
慢慢地,自己的綜合成績就在班上,名列前茅了,每每受到各科老師,青睞的目光,小小的心理,得到了非常大的滿足感!
本來燕子的學習成績要高出李東林不少,沒想到這傢伙兒後來居上,讓她心裡總是不服氣,也沒有辦法,也越發覺得這小林子還真是有著不同之處,每每會對李東林投以欣賞的目光二三年級的時候,李東林就遇到了這一生中,非常重要,對他也是影響很大,最要好的朋友趙龍雲,這孩子比李東林要大那麼一歲,各科成績那都是排在班上第一名的,成績好還是其次,品行也是沒得說,從李東林第一次接觸他,就深深地感覺到他身上有一股子正氣!
也許這也是當初特別吸引李東林的地方,最後他們在小學時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李東林的腦子雖然是夠用了,但是,最大的不足,就是自控力不強,這一點,也是在他以後的高中生涯,留下了記憶中永恆的痛,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從小就培養起來自控能力,那麼長大了就不會誤入歧途,走很多彎路!
而趙龍雲,那就是相當有自控能力了,從哪裡可以看出呢?比方說,班級裡,下課了,課間休息二十分鐘時間的時候,班裡就算是一個人都沒有,這趙龍雲依然可以安然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學習,絲毫不受外界的影響!
還有一次,李東林聽趙龍雲的爸爸講過,那是紅白喜事,村外頭,吹嗩吶,鬧哄哄的,趙龍雲在樓上看書,一整個下午直到晚上吃飯的時候,他爸爸叫他,趙龍雲都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出去一看才知道外面竟然是那麼熱鬧!
他學習的時候,耳朵居然是可以過濾掉無關緊要的東西的!李東林就不行了,他是屬於隨大流的,沒有特別的主見性,一個那麼膽小怕事的人,你又怎麼能奢望他能有啥主見呢?
如果教室裡就剩下他一個人,他會感到心裡很不安,如果,教室裡全是女孩子的時候,他也不敢在那裡呆,他無法做到特立獨行不過,跟趙龍雲的結交,對自己最大的裨益之處,就是學習上,再一次,高歌猛進,他們二三四年級都是在一個班的,到了四年級,趙龍雲,是正班長,他就是副班長,這個時候,是李東林兒時生涯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因為在學校裡是學習尖子,在班裡可以耀武揚威,有著班主任發的
“尚方寶劍”,在家裡,也每每被鄰居們誇,獎狀更是貼滿了他們家堂屋的一面牆,每每四方街裡串門的時候,這些就是父母驕傲的資本,臉上顯得頗為有光,都說李峰生了一個好兒子,此時,
“怪男孩”之說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李東林,成年以後想明白了,接觸什麼樣的人,就會獲取什麼樣的人生,每個人都是有氣場的,氣場強大的人是可以改變別人的氣運的,進而影響他人的一生!
如果感覺你的命不好的話,那麼就看看周圍誰的命好,誰的福分大,主動去跟人家交朋友,慢慢地,你的命就會跟著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