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王爺,晚輩不否認你的推斷,但如果真要攻打寧州,透過寧州直撲京都,這多少是不是有些困難?寧州的防禦,不說銅牆鐵壁,但起碼也是固若金湯。”
“當年新涼時期,寧州擁兵三十萬,三十萬之兵,便抵擋榮國十多年無法侵犯,這次榮國還敢挑選寧州為主攻方向,是不是有些愚蠢了?”
“別的不說,傷亡肯定很大。”
劉易禮的疑問,蘇紀微微點頭,他能理解劉易禮的想法,要是換做其他人,恐怕也會覺得攻打寧州,顯得有些愚蠢。
但蘇紀依舊堅持自己的判斷,說道,“易禮。你的疑問沒錯,要是換做其他人,肯定不可能以寧州為主攻方向,可我們的對手不是別人,是榮國,是大將軍亞木忠,此人絕不能以常理來推斷。”
“像上次的二州收復之戰,雖說我們取得大勝,亞木忠被我們打的團團轉,但這並非此人的錯,而是我們抓住了時機。”
“別的不說,二州之戰的傷亡,榮兵傷亡八萬人,其中一多半都是左賢王和右相屬地之兵,而亞木忠這邊連三分之一都沒有。”
“從這點就能看出,此人不容小覷,越不可能的打法,換做他身上,就越可能。”
劉易禮目光閃動,蘇紀的話,他還是聽的進去,他來軍機司,正是因為有像王震山、吳定國、蘇紀這般擁有豐富經驗的老人一同學習,才讓他對戰爭的判斷,飛速增長。
蘇紀的提問,確實讓劉易禮覺得有這般可能性,就在眾人相互交流時。
突然,門外一名手下臉色激動,一路快步跑來,手中揮舞著送來的軍報,連忙大喊道。
“各位大人,不好了,最新訊息,榮國集結了五十萬的軍隊,正朝著我寧州邊境行動。”
此言一出,司內眾人一片譁然。
為首的王震山、吳定國二人皆是快步走去,接過手下帶來的軍報。
目光掃動,當考驗軍報內容,二人的臉色皆是凝重。
這封信的內容,和豫王蘇紀猜測的十有七八。
榮國軍隊,集結了五十多萬,分三路,朝著寧州而來。
左右兩翼各十萬之兵,朝著左賢王、右相二人的屬地,分別擴散,而中間,起碼有三十萬的軍隊,在亞木忠的帶領下,正快速行動越過邊境,朝寧州而來。
可能唯一的好訊息是,他們寧州要面對的榮國兵力,不是五十萬,而是三十萬左右。
左右兩翼各十萬軍隊,隨著亞木忠的中軍快速越境,也漸漸分開,朝著兩邊屬地而去。
只是這次的分開,並非是留什麼空子,而是猶如一張無形的大網,網格與網格之間相互聯絡,不會存在任何的漏洞。
隨著三軍其出,這張鐵網,漸漸朝著四周鋪開,倘若能夠從天空俯瞰,能發現,這張鐵網是呈現將整個寧州都包裹進去之勢。
目標很明確,就是想透過寧州,直撲後方京都。
不得不說,亞木忠的這個計劃,十分瘋狂,換做一般人,根本不敢有如此魄力。
亞木忠敢如此瘋狂,也說明了他得到了那位榮皇的全力支援,如果沒有榮皇的全力支援,他也能調動榮國所有的軍隊,與之決戰。
亞木忠的行動很快,同樣的,軍機司也不會坐以待斃。
立馬第一時間下令,讓西北抽調十萬之兵,迅速增援寧州,剩下一半之兵連同西域聯軍,務必阻擊左翼的十萬榮兵。
而東北軍團,以二州為防守,阻擊右翼的十萬之兵。
畢竟,東北軍團剛奪取二州,兵力上不可能像西北軍團那般調兵增援,所以,東北、西北兩大軍團,並不能決戰寧州。
他們能做的,就是將榮兵的兩翼給擋住,便已完成最大的任務。
至於寧州與亞木忠的決戰,便只能依靠西南軍團了。
等了這麼久,一直擔任預備隊的西南軍團,終於等到出兵之時。
如今的西南軍團,除了增援十萬的東北軍團,兵力還有二十萬,在加上抽調的西北軍團十萬,兵力再度恢復三十萬。
從兵力上看,雙方基本上是大差不差,既然榮兵來勢洶洶,敢以寧州作為突破口,軍機司也不會慣著這些榮兵。
對方想打,那就配他們打個痛快,看看這一戰,究竟誰才是最後的王者。
隨著命令下達,已經將兵力全部推動到北部的三大軍團,也開始不斷集結調動。
一時間,新涼和榮國都是一副隨時大打出手的樣子,接下來只等時機一到,便是兩國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