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且不算,一旦更換戰艦,意味著需要更換所有的配套武器。
機甲、飛行器、戰甲、運輸艦、偵查艦、導彈、炮種,等等,涉及到的將是方方面面,甚至還會涉及到民用方面,很多部件可是民間公司生產的。
這會導致大批的人下崗,無數的公司破產。
總之,其影響之大,讓紀暝都不得不妥協,只能捏著鼻子認了這各種部隊各不統一的戰艦制式。
軍隊體系和裝備確定了之後。
接下來就是軍隊數量的問題。
而對於這個問題,紀暝早就有過詳細的考察,統一整個巡星走廊之後,又派人進行了綜合論證,決定將現役軍隊維持在三千個軍團這個數量上。
這個數量絕對是經過各方面考量的,對整個巡星走廊來說,是一個可以支撐的,不多也不少的數量。
其實在紀暝沒有一統北部星域,狂嵐帝國沒有橫掃中部星域,南部星域沒有北狩國崛起的時候,整個巡星走廊的所有勢力的軍隊加起來,巔峰時候有不下七千個軍團的數量。
這還不算絕大部分的國家沒有爆發出戰鬥潛力。
像狂嵐帝國,曼陀商盟這樣的大國,如果全民皆兵,分分鐘軍隊的數量可以翻數倍。
巡星走廊的龐大資源和龐大人口,完全可以撐起數萬個軍團的短期消耗。
可是這樣是沒有用的,隨著武器的不斷更新換代,軍隊也不是隨便招個人就能上的,一艘精兵率領的戰艦,能夠輕鬆打十艘新兵帶領的戰艦。
很多新兵沒有半年以上的磨合,戰艦都不會操作,就像炮兵手,沒有長期開炮的經驗,根本就在茫茫戰場上打不中敵人,而且戰艦之上,每一個作戰單位還需要其他人的配合,炮手想打中敵人,駕駛兵,偵察兵,戰艦指揮官都需要給予莫大的配合。
這樣才可能打中。
就算炮手瞄的再準,開炮的時候,駕駛兵突然沒開穩,戰艦一抖,那這一炮也會偏離十萬八千里。
現在的戰艦兵,不僅僅要個人軍事素養過關,就連配合也需要默契。
不管是什麼智慧種族,這都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磨合,最好還要經歷過實戰。
就算招一萬個軍團的新兵,連戰艦都開不穩,又有什麼用?說不定被人家五百個軍團就能夠輕輕鬆鬆擊潰。
這也是狂嵐帝國再艱難,也沒有瘋狂的增加新軍進入尺梭星域的戰艦的原因,這些新兵過去了,不是幫忙,反而是拖後腿。
他們把新兵都派到阿拉斯鋼族的星域剿匪去了。
這也是,紀暝一統巡星走廊北部星域之後,明明投降的國家越來越多,軍隊卻是縮減越來越少的原因,明明巡星走廊爆發戰爭之前,所有國家兵力加起來輕鬆超過七千個軍團,可是打到最後,最關鍵,最大的尺梭星域戰役,卻只有兩千多個軍團投入的原因。
而紀暝打算巡星走廊只留三千個軍團的現役部隊,這也是為了精簡部隊,給軍人更高的待遇,福利,提供更加先進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