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章 銀子進京 謀劃救人

第十章 銀子進京 謀劃救人

當李菁將有地道這訊息告訴劉雲之後,劉雲和李治只花了兩天時間,就以高出兩倍的價格買下了董吉昌他們家賣掉的那個宅院。接著劉雲和李治就慢慢地把自己的人都集中在這個院子裡了。按照董吉昌指示,很快的劉雲他們就找到了地道的入口。雖然地道是被董家填死的,可是填的時候也不能用土把整個地道都填滿,地道里面斷斷續續的很好挖。再說了,這個院子裡的一個的精兵都知道是為了解救張知木,所以挖起土來是個個賣力氣。這些人分成好多個班兒,輪換著幹,日夜不停。

這段時間,李治也按照張知木的指示,派人聯絡了王世昌等人。其實王世昌也早就知道了張知木的事兒,可是他也是京城裡的小官兒,這樣的事兒根本使不上勁兒,但是他能把得到的一些資訊通知給李治的人。比如,朝廷裡已經派出來一個皇上委派的欽差,帶著人直奔窯崗。劉雲就派人先於他們通知窯崗了。

那個比猴還精的李公公,辦好銀子和窯崗幣的交接手續後,歐陽鶴就帶著隊伍跟他們上路了。看到歐陽鶴他們也帶著不少東西,李公公問:“我說,歐陽先生。你們護著我們的銀車,還要帶這麼多東西啊?”

歐陽鶴說:“真可惜了,張總還把你當朋友呢。張總留在北京了,我們就不能帶些東西給張總嗎?”

“哎呦,你看還是我該死。我是因為皇上把押運銀車的這麼大的事兒交給我了,心思全在這上了。其實也不是我不關心張東家,張東家是皇上的客人,啥也不缺啊。”李公公訕訕的說。

不過,李公公知道,張知木硬讓皇上留在北京,窯崗人是不會不聞不問的,他實在是太瞭解窯崗人了。因此他對歐陽鶴帶來的東西有些不放心。

可是歐陽鶴既然這樣說,自己就別找麻煩了,自己把這五十萬兩銀子和五百萬元窯崗幣安安全全的送到京城,才是頭等重要的事。聽說北邊官軍的軍餉發不出去都要鬧事了。

一路上有李公公帶著的錦衣衛和窯崗的火槍兵,運銀車隊一路無事就到了北京,歐陽鶴在城外就和李公公分手了,說:“李公公,我們帶著火槍,再往前走就不方便了,前面是京城,如果有人說我們啥不利的話,還會對我們張東家帶來不好的影響。”

李公公也是拱手相謝說:“有歐陽先生一路相送,我們也是一路順暢,多謝了。”

等二人帶著隊伍分開之後,李公公才覺得不對勁兒,歐陽鶴帶著那麼些東西,不是要送給張知木的嗎?難道他們就這樣帶回去了。細心地李公公是天生搞情報的高手,他馬上那個派人回到土門關,讓他們不動聲色,看看窯崗人是否把東西帶回去了,然後通報他。

歐陽鶴當然不會把東西帶回窯崗去,他按照李菁派回來的人那兩人的指引,轉了一圈兒之後,來到了孟四兒留守的客店,孟四兒把帶來的人,都給安排好了之後,就讓人帶著歐陽鶴,進到北京城裡,來到了劉雲他們剛剛買到的那個院子裡。

劉雲和李治就把最近的情況向歐陽鶴彙報了一下,歐陽鶴吩咐,挖地道的事繼續進行,但是保密的工作要搞好,因為這裡離張知木住那座院子太近了,如果風聲緊了的話,御林軍可能會過來檢視,所以表面的掩蔽工作要做好,挖出來的土也要處理好;第二個李治的人要出去放出風去,把張知木來到北京城的事宣傳出去。這次最新的《窯崗週報》是用鉛字印刷的,印刷質量非常好,報上已經把張總應招進京的事兒報告出來了,你們可以把這些《窯崗週報》,儘可能的都發出去。把事情弄得越大越好。

李公公押著銀車是直接先到宮裡,崇禎皇上看到銀車之後,再讓李公公把銀車拉到太常庫的。這時的崇禎皇上心情又好了,心說我看看你們這些人還能說啥?可是讓崇禎皇上沒想到的是,銀車回來後,又引來一場麻煩。

當崇禎皇上把銀子和窯崗幣都已經運到的時候,那些大臣們又抓到了一個理由。一位站出來說:“窯崗人私自印窯崗幣是大逆不道行為,是謀反啊,就憑這一點兒,皇上,朝廷就該定他們的罪啊。”

崇禎皇上這次很平靜的說:“看來這次你們是下定決心,不管這個張知木有沒有罪,你們是都要定他的罪了。如果沒有我向他們借銀子,這窯崗幣只是他們自己用來方便往來用的,難道他們為了多借一些銀子給我,就借出來罪了嗎?我看你們是不想著為朝廷解憂,就會處處制肘。那我問你們,現在邊關的軍餉發不出去,你們想想辦法吧,沒想出來,你們就別管張知木的事了。”

崇禎皇上這個氣啊,心想再不反擊,我這個皇上沒法做了。

這些大臣,又是一齊跪下,說:“皇上,我們是為了江山社稷才不顧皇上不滿,說的都是忠言啊。”

崇禎這次沒有發火,說:“都起來吧,把朕吩咐的事情考慮好再說。”

喝了一口茶的,崇禎看見這些人沒有起來的意思,就說:“好啦,你們都起來會好好想想朕吩咐的事情,怎麼,要是還不起來的話,你們就在這跪著,跪死一個,就抬出去一個。別以為你們用這個辦法逼朕,朕就沒辦法了。”

說完放下水杯,就起身吩咐說:“有跪死的就直接抬出去!”

這些人還真沒有一個有氣節能堅持跪倒底的。見皇上真要走了,互相看看就都起來了。他們還真的怕把皇上惹急了,一下子就把張知木給放了。

還是首輔大臣黃宗昉,說:“皇上,這銀子送回來是好事,這也說明,把張知木留在這裡是對的。現在我們派出的人大概就快到了窯崗,能不能查清張知木謀反的事情,要等他們回來再說,現在還不能放張知木回去。再說了,我們用窯崗幣給邊防的軍隊發餉,是能解了燃眉之急,可是也等於朝廷認可了窯崗幣,我們就不能白白的便宜了窯崗人。最少要等到張知木答應的第二批銀子到了才行。如果我們查清張知木確有謀反之心,那就不用等這些,窯崗的一切都要收歸朝廷所有,剿賊的銀子可能就夠了。”

崇禎皇上也是不想和大臣們鬧得太僵,再說黃宗昉的話,不是一點沒也沒說動崇禎皇上,就是窯崗的銀子能解決朝廷的用銀就很有誘惑力。

崇禎說:“好了!朕就再依你們一回,反正惡人是由我來做。就讓張知木在京城多呆幾日。”

張知木覺得奇怪的是,窯崗的銀子到了以後,皇上為啥還沒動靜。不過透過王世昌帶打聽到的訊息,知道了崇禎皇上面對的又是群臣的非難。這回皇上也不好意思見自己了。

由於李治和王世昌等人的工作,現在北京城裡到處都在談論著窯崗和張知木的事兒。尤其是那份用鉛字印刷的《窯崗週報》更是大家追捧的東西,那些搞到這份兒《窯崗週報》的人,家裡經常是會坐滿了人,他們都是來看報紙的。這些人甚至把每個字都要仔細的看一遍。京城裡的人,不論官員和百姓都對皇上把張知木留在京城,不放人家回去,頗有微詞。私下裡,不少人在說皇上是看上窯崗人的銀子了,想以張知木為人質,多要一些銀子。另一些人說,這個張知木太顯露了,為啥借銀子給朝廷,借給朝廷的銀子,要不回來不說,露了富還惹來**煩。

在東西場遍佈的北京,這些話很快的就傳到崇禎皇上那裡去了。崇禎皇上聽了之後,一句話沒說,只是將手裡的一個玉杯摔倒了地上。

崇禎知道這都是窯崗人在外面搞的鬼,這讓崇禎皇上很不高興。你們千不該,萬不該,就不該把朝廷借銀子的事兒給抖落出來,這讓朝廷多沒顏面啊。可是又一想,人家窯崗的張知木不是更鬱悶嗎?他把銀子借給自己,自己卻被無緣無故的給扣在這裡,理由就是可能有謀反之心,這理由到那裡也說不過去啊,可是那些大臣們竟然能以此為理由,逼自己。他們是看出來,大明朝江山社稷岌岌可危,現在離不開他們。可是張知木問的那句話也對,“靠這些人,能完成剿賊、恢復國力的大事嗎?”可是現在危機四伏,不靠他們還不行,崇禎突然覺得自己的這個皇上當的有些窩囊。

崇禎皇上想,這次不管怎麼說,也是得罪了張知木,這個張知木可是個有實力的人,他要是不滿意,回去後會不會再起異心呢?如果是那樣的話,這個人可是比李闖賊還要難對付。不過崇禎又一想,根據最新一期的《窯崗週報》看,這些窯崗人還是把矛頭對準了李闖賊,就憑那篇《李自成真的不納糧嗎?》,副標題是“闖王來了不納糧的虛偽性”,這篇文章真的是指戳李自成的痛處,看了讓人覺得解氣,這就是用軟刀子割李自成的肉。那個李自成看了這些,一定會氣的咬碎牙。這分明是向李自成宣戰,怎麼會有反心呢?

可是現在怎麼跟張知木說讓他再留在北京呢,難道說,等大臣們在窯崗查完,沒找到你謀反的證據再放你嗎?

崇禎皇上的一個弱點就是生性多疑,也造成了他反覆無常的性格,這與他出生在這樣的一個爾虞我詐皇家有關。

劉雲的地道很快的就會挖通了。因為以前的地道修建時,裡面都是用磚砌的,好多地方都沒扒掉。填進去的浮土很好清理,挖出來的土都攤在院子裡的池塘裡,外人不容易看出來。

歐陽鶴現在面對問題是,張知木從地道里出來的以後怎麼出城。因為張知木離開那座院子,很快的就會容易被人發現,所以出來之後,必須馬上出城。那麼時間就應該定在後半夜出來,天一亮,城門一開的時候,馬上出城。出了城就好辦多了。前後已經有一千多火槍兵,不去硬拼的話,護著張總回到窯崗還是沒大問題的。現在已經有五百人進到城裡,分幾處隱藏起來了。為了害怕出城時有麻煩,做的最壞的打算是,實在不行了,由劉雲帶領三百火槍兵佔領崇文門,另二百人掩護張知木衝出去,再一起衝出永定門,只要動作快,在官軍來不及調動大隊人馬的時候,五百火槍兵還是有一定的戰鬥力的,實在不行就炸開城門衝出去,外面有五百火槍兵接應,應該沒有大問題。

歐陽鶴不放心的是進了城的五百火槍騎兵,害怕時間長了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因為這些人馬的吃用就是一個大問題。

歐陽鶴和劉雲把撤退路線,都仔細的一遍遍的檢視過,每一步都詳細的制定了不同的應對方案。

窯崗陳玉鋒的指揮中心,陳玉鋒和閻伯駒、陸成祥在研究怎麼對付馬上就要到了的朝廷欽差。

陳玉鋒得到欽差要來的信兒以後,有些犯難,這欽差可是不好對付。應為不知道他們要具體幹啥,太硬不行,因為張知木還在北京城裡;太軟弱了也不行,如果太軟弱了,讓他們染指窯崗的事情,張知木交代過是絕對不允許的。

最後三人商定,欽差來了,以禮相待,但是窯崗的賬目,不許他們碰,銀庫更不許他們碰。工廠參觀可以,但是要由我們的人同意,陪著才行。就說這是東家臨走的時候交代的,如果他們以欽差聖旨壓我們,我們就裝傻充愣和他們扛著,不行的話,適當的威脅他們一下也可以,威脅完他們,沒有證據我們就不承認。總之,我們就是沒有張東家的指示誰的話也不聽。

這次欽差也是那些大臣們推舉出來的,其實他們誰也不願意當這個欽差,這些人都是嘴上的功夫,真的讓他們出來辦點事兒,就都躲了。他們也都知道窯崗可不是一個好惹的地方,那些蒙古騎兵和打得官軍無法抵擋的滿清鐵騎都被他們打敗了,那連挫敗大明水軍的李闖賊水軍,和窯崗人沒打過一個照面就全軍覆滅了。這些人可不是誰都能降服得了的。不過,現在這個張知木被困在北京,他們也就會有所顧忌,也不敢對欽差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