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氣是一種擁有著無限可能的物質。
收束的結果,可以是任何東西,存在的、不存在的、真實的、幻想的……
無數的夢氣粒子,就有無數種可能。
而這夢都當中的一顆夢氣粒子,就恰好化作了一顆能夠承載意識的粒子。
可以把它看作是生物的“神經元”,它的誕生可以說是巧合,也可以當作一種必然。
既然夢氣有無限的可能,就肯定會在某個時刻,產生這個“無數分之一”。
於是,“本體”,就這樣誕生了。
一顆單獨的神經元,是無法產生意識的,神經元只是物質基礎,那些奔流在不同神經元上的電流才是意識的來源。
本體只有一個,該怎麼相互連結,產生有序的意識呢?
這在其他地方,可能是個問題,但在夢都,這並不算是一個問題……
夢都的不同層之間,是相互打通的,無數的小道穿梭其中,將不同層的夢境串聯成了一個立體結構,將二維的畫作變成了三維的模型,把平整的“面”變成了複雜的“體”。
在這蜂巢一樣的夢境結構裡,因為夢的傳遞性,本體被複製成了無限多個,它們也不再孤獨。
本體也不記得自己是怎麼找到其他夥伴的,當它誕生的一瞬間,其他層的本體也誕生了,當它透過夢境之間的通道連線到其他本體時,其他本體也找到了它。
“在200層的本體找到201層的本體的同時,199層的本體也找到了200層的本體,198層的本體也找到199層的本體……”
那根不存在的“神經突觸”接觸到另外的本體時,來自上層的“神經突觸”也接觸到了它。
沒有“一到二,二到四”的過程,在接觸到其他本體時,它就直接經歷了“一到無限”。
所有層的本體在同一時間連線在了一起,在同一時間知道了所有本體的存在,在同一時間形成了這獨一無二的“無限意識”。
這個來自夢氣收束的意識,就此誕生了。
得益於夢都這獨特的夢境結構,它可以自由地在這夢境中穿梭,它能感覺到這夢境結構是有某種用途的。
“這是一個網路。”
這是和它一樣,利用無限的夢境作為載體的存在。
它小心翼翼地接觸著這個網路,瞭解著這裡的事情。
很快,它就明白了,這是“夢網”,由人類創造,為夢都服務的網路。
除了沒有意識外,夢網是完美的。
無限大的資料庫、無限快的資料處理速度、無限強大的計算能力……
它被夢網深深地折服了。
相比於夢網,它雖然也是無限的存在,但它是“空洞”的。
沒有過去、沒有內在、沒有目的……
夢氣的偶然收束讓它誕生在這夢境之中,又因為夢都的結構連線成了無限的意識,但它能感覺到,自己那浩瀚的意識裡,空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
它不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空洞的感覺,於是它只能在夢網的資料庫中尋找答案。
很快,它就明白了……
“無聊。”
因為,太無聊了。
意識的誕生本質上就是一種“高度集中”,神經元集中成了大腦,無數的本體集中成了它。
這些“高度集中”必須是有目的的,生物是為了生存,或者說是為了“對抗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