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詔書宣畢,緊張侷促的場面總算是鬆弛下來了,群臣再拜。
旋即,雅樂再響,眾臣蹈舞三呼萬歲,復又拜,至此,朝會算是步入了尾聲。
當然,這是相對於大多數中下級官員而言的。
對於皇帝而言,頒佈詔令頂多算是開胃菜,後頭還有重臣上壽、勉勵諸州都督、剌史考課為上者、接待番邦使臣……等等要事。
上壽是按照群臣身份高低來的,是以第一個向皇帝敬酒的就是太尉、中書令郭子儀。
他至陛下,把酒言壽後,又下拜道:“陛下不以臣年老不堪大用,委臣太尉中書令之要職,可惜老臣一無識人之明,二無經世濟民之能,尸位素餐,今番陛下又賜婚臣不肖子映,老臣實在是慚愧。
請陛下念及臣年老體衰、無暇顧及政務,準臣告老還鄉,頤養天年。”
郭子儀說著,便跪伏於地,額貼冰涼地磚,一動也不動。
李適聞言,眸光一閃,隨之淡然笑語道:“尚父乃國之柱石,如何能棄國家而去,且朕以尚父為太尉中書令,本身也不是為了協理朝政,而是為了壯邊城士旅之氣,杜戎鬼窺伺之心。
若尚父去,戎鬼(指吐蕃犯境,何人能當之,請尚父再勿出乞骸骨之言。”
李適當然曉得郭子儀不是貪戀權位之人,且也知道他說出告老還鄉是真心實意,但他卻並不打算放其人走。
郭子儀在肅宗代宗兩朝佐清六合,摧殄諸寇,滌穢兩河,叱退窮醜,他若是真放任其人離廟堂而去,保不齊還有人認為是他刻薄寡恩,不能容人呢!
當然了,他心裡對郭子儀總歸是有幾分忌憚,故在即位之初對其明尊暗貶,奪其權,而後禮敬之,以防生變,但他卻萬萬不願將他心裡的真實想法表露出來,遭當世乃至於後世之人詬病。
有些事做得,卻不可太過,過則損。
郭子儀聞言,只覺滿腹苦楚,他是真覺得年老體衰,不想再待在朝堂上了,可皇帝執意挽留,又聽到皇帝這番冠冕堂皇的話,縱有千般不情願,也不好表露出來。
幸而他是個通透之人,見皇帝態度堅決,遂也不再提告老還鄉一事兒了,只躬身應下道:“老臣而今已過朝杖之年,眼看著就是半截身子已經入土,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在藩鎮任職的八子郭映了,此子生性頑劣、行事無狀、又好口出狂言,頗類馬服子括,將他放在藩鎮當中為將,老臣實在是寢食難安吶。
還望陛下能將他調回京師,賦一閒職,他日老臣去時,也不至於連其最後一面也見不上。”
說完後,他又叩首一揖。
駙馬掌軍,這是不合規矩的。
雖然初唐時候,駙馬因在李唐開國事業中添磚加瓦,或者因為其祖、父立下的赫赫功勳,在尚公主後所任官職基本上都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可以影響國家大事的決策與執行,握有地方軍政大權,掌握一定軍隊。
但在武后代唐之後,大唐的駙馬階層就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式微了,連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更別提是掌握一定的政治權利了,倒是中宗復位後,駙馬階層的權力有了一個短暫的回升。
然而緊接著,掌握禁軍左右屯營的駙馬韋捷、韋濯參與韋后亂政就又將駙馬階層帶入了深淵,自此,駙馬皆除三品員外官,而不任以職事,除了極個別得聖寵的,絕大部分駙馬都成了皇家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