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一十三章 奪關(一)

此時,也先和脫脫不花面面相覷,二人臉色都是異常難看,此戰對於瓦剌大軍來說已經是進退兩難了。

要是打下去吧,北京城依舊是固若金湯,明軍數戰之下全都打贏了,士氣更加旺盛,要想打下北京城將會難上加難,瓦剌也將會蒙受更大的傷亡!

可要是就此撤軍的話,不光是也先和脫脫不花心有不甘,就連二人麾下的眾將也是憤憤難平,畢竟此番南下瓦剌已經損兵十萬,要是不打下北京城,那瓦剌各部的損失如何彌補?

將來瓦剌在草原上的威名也要受損,一直和瓦剌摩擦不斷的韃靼部,也將會趁機興風作浪!

於是,也先和脫脫不花就窩在昌平州日夜苦思冥想,不斷的權衡戰與不戰的利弊得失。

最後,二人還是決定再等一等,待到大軍休整一番之後,再南下北京城試探一下,也許就可以打個勝仗,戰局也會有所轉折!

就在也先和脫脫不花率部遲滯在昌平州一帶的時候,劉君韜已經率部趕到了居庸關外圍。

居庸關是“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

此時的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大明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居庸關是南口關,居庸關城,上官和八達嶺的總稱。

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徵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居庸關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為北京城的西北門戶。

居庸關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八里有餘,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關隘所建石門如臺,其下穿以梯形園劵道。雕飾繁縟。

而南關甕城呈馬蹄形,南關主城門南北走,向上有重簷歇山城樓一座,自地面計算高大三十多米,甕城西側有甕城城門通往關城向南的大道,在弧形甕城城臺上設有炮臺,外牆有垛口,內側牆低矮無垛口。作戰時可將敵人誘入甕城,主城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甕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甕城裡,只能束手就擒,有“甕中捉鱉“之意,因此得名甕城,在甕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關城的關王廟。

北關與南關作用相同,呈長方形的甕城上設有炮臺,甕城城門朝向北側,北甕城中建有北方鎮守大神真武廟,廟內供有十二生肖神,水火。

此時,劉君韜率軍直接兵臨南關城下,各營兵馬在關城外列陣待命,隨軍的十門火炮也在大軍陣前一字排開,二十名炮手在十幾名輜重兵的協助下,正在緊鑼密鼓的填裝火炮。

由於指揮高冉留在北京城養傷,玉山鎮護衛隊右營兵馬便由千總常宏道暫時統領。

面對劉君韜所部大軍,駐守在居庸關的瓦剌兵馬紛紛湧上城頭,準備守城作戰。

城內的瓦剌兵馬是也先的部下,兵力大概有三千多人,劉君韜對此並不在意。

只是,根據劉子安提供的情報,此時居庸關內有十門火炮,對此劉君韜不由有些擔心起來。

原本明軍在居庸關南券城和北券城城牆之上,分別部署了五門火炮。

南券城和北券城都是部署了大將軍鐵炮兩門,竹節鐵炮三門。

此時,居庸關內的火炮有十門,和劉君韜所部攜帶的火炮數量相同,劉君韜現在只能寄希望於瓦剌並沒有俘虜明軍的炮手,這樣的話,那十門火炮就相當於十個鐵疙瘩,發揮不了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