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率領二十一萬大軍南下的時候,劉君韜便接到了訊息,而後便召集眾將,下令大軍立即前方大同鎮城西北方向的雷公山駐守。
對此,張驍軍等將領都是十分贊同,這個方案也是張玉清提出的諸多方略之一,劉君韜也是加以改進了一些。
雖然大軍駐守雷公山的同時將通往大同鎮城的道路讓了出來,但是大軍也可以依託山勢防守,算是佔據地利了。
而且也先也是不敢冒著巨大的風險,再次將劉君韜所部數萬精銳大軍放在背後,自顧自的再去攻打大同鎮城,否則此前失敗的事情將會再次上演。
劉君韜正是料到這一點,才放心大膽的準備將正面道路讓出來,而後率領大軍前往了雷公山一帶。
景泰二年五月底,後世己是六月,此時雷公山一帶烈日炎炎,山上的樹木都是紋絲不動,天上的烈日似乎要將萬物暴曬成幹才算罷休。
這日,兗州鎮總兵官劉君韜領著各官各將等人,冒著烈日酷暑,率領一隊親衛鐵騎巡哨了雷公山一帶。
眾人一番巡視下來,都是認為雷公山東面的陽和坡極為重要,因此該山嶺之地,便是各人重點巡視的地方。
陽和坡在雷公山的東南面,距離南面的大同鎮城約十五里,西面過去,就是綿綿群山,巍巍群山完全可以將瓦剌鐵騎阻擋下來,遮護住明軍的後方。
陽和坡山勢不高,坡道平緩,不過山下就是平川,有一條上下貫通的大道。
山上樹木也不多,多是荒草泥土,頂上還有一個廢棄的火路墩,原是墩軍的瞭望之地,一條小道從山下大道直通墩臺。
眾人登上了陽和坡,都是出一身大汗,劉君韜看了看遠處的火路墩,嘆道:“此地確是要緊,若扎一軍,便可南北呼應,防止虜賊包抄,環壕絕我。”
張玉清也是點頭,說道:“總鎮說得極是,此處位置確實緊要,我軍若是在此地建立一寨,必務堅固,必可與防線相呼應,甚至可以將我軍中軍大帳設立在此處。”
這時,張玉清望向山的東北腳下,一條河流正從群山中流出,眼睛一亮:“此地有河,駐軍的飲水也解決了,我軍可結堅城硬寨。
劉君韜聞言也是頗為贊同。
在劉君韜的設想中,陽和坡從東北到東南約有四里長,從山腰到頂上,至少要有多道矮牆攔截韃虜的進攻。
這些矮牆不需要多高,只要到將士們的胸口處便可,鳥銃手便可以瞄準敵人射擊,當然,矮牆可以修得厚實一些,至少可擋大炮轟擊。
劉君韜也是擔心瓦剌大軍在大同鎮城周邊劫掠了許久,難保不會繳獲到各處堡壘中的火炮,所以提前做好防備總是好的。
此外,防線的各道壕溝卻可以挖得深一些,至少深一丈、寬一丈,這樣的矮牆實事上達到四米,比得過一般的城堡城牆高低了。
而每道矮牆相距不遠,而且沿著山勢,後一道矮牆,事實上都比前一道矮牆高得多。
藉著山勢的走向,每道矮牆後面的鳥銃手都可以輕鬆瞄到韃虜大軍,又不至於射到己方前排將士的頭上。
如此,整道防線便可以上下呼應,形成立體的火力轟擊之網。
眾人聽了劉君韜的設想,此時都是連連點頭,對於即將展開的大戰都是摩拳擦掌,恨不得儘快開戰,也好痛殺韃虜,以解心頭只恨!
當然,劉君韜所設想的完善防線還不止這些,在劉君韜的具體設想中,矮牆壕溝足有九道之多,分為三個波次。
每波之間的三道矮牆壕溝,每牆相距只有數步,或十數步,上下射界明顯。
瓦剌大軍每攻一道矮牆,都要面對上下三道火力點的猛烈打擊,還要不時得面對三道矮牆後面投出的萬人敵,灰瓶彈等武器。
眾人聽著無不振奮,高冉更是笑著說道:“如此一來,到時候韃虜定然是顧得下面,顧不得上面,顧得上面,顧不得下面,狼狽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