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四十二章 爭吵

京師,御書房。

天順帝的咆哮聲幾乎將房頂掀翻,巨大的聲音不斷迴盪著,不斷沖刷著在場朝臣的心臟,一些上了年紀的老臣已經是大汗淋漓,深感壓力巨大。

“現在雁門關正在告急,這一封封的告急是什麼,這是我大明將士的鮮血,是大明將士的累累白骨!”

天順帝大聲吼道:“到了現在,山西總督率領的主力大軍正在大同鎮城和十萬韃靼部鐵騎血戰,而雁門關內只有一萬多天策軍將士,面對數萬韃靼部精銳的猛攻,而兵部竟然連援兵都還沒有調集完畢,難道要等到雁門關失守之後,你們這些朝臣才能想出對策嗎!”

此時的兵部尚書名叫李賢,李賢生於成祖永樂六年,宣德七年李賢考中鄉試第一名,宣德八年登進士第一。

而後已經為官的李賢便奉命到河津考察蝗災,被任為驗封司主事。當時少師楊士奇想見他一面,李賢竟然不去,可見其秉性剛直。

正統初年,李賢便曾上奏正統帝,說道:"韃官住在京師的人數已超過一萬,指揮使每月的俸祿三十五石,實際支給的僅一石,韃官反而實際支給十七石五斗。這樣一個韃官相當於十七個半的京官。應逐漸把韃官遷到外地,以節省繁重的開支,並且可以把消除禍患於未萌芽狀態。"

但是當時的正統帝沒能採用此議。

當時,朝廷詔令說文武大臣的誥敕,不任滿九年不授予。李賢又是上奏說道:"以九年為限,有的任官不能滿期,有的因為親老等不到年限,這樣得不到誥敕的可有十之八九。這樣做無法勸勵臣下,請仍以三年為期為便。"

正統帝這次便聽從,之後李賢便升為吏部考功司郎中,後又改任吏部文選司郎中。

正統十四年,正統帝在權宦王振的慫恿下下令親征瓦剌,當時本應隨徵的吏部侍郎因病告假,於是由李賢扈從。同年,"土木之變"爆發,明軍全軍覆沒,李賢等少數人死裡逃生,回到北京。

景泰二年二月,李賢上書提出正本十策,即:勤於聖人之學,聽從規勸,戒除聲色等嗜好,斷絕玩好,舉動謹慎,崇尚節儉,敬畏天命,勉勵近臣,振作士風,團結民心。

景泰帝看後很是讚賞,命翰林抄寫好放置於左右,以備閱覽。不久他又上書陳述車戰和火器之利,景泰帝頗加採納。

同年冬,李賢升為兵部右侍郎,轉調為戶部右侍郎。

李賢在改任吏部右侍郎後,他選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可以效仿的行事作風,編成《鑑古錄》,上呈給景泰帝。

後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接被囚禁在南宮的朱祁鎮復位。天順帝復位後,命李賢兼翰林學士,入文淵閣當值,與徐有貞一起參預機務。

不久,李賢升為吏部尚書。李賢氣度端正凝重,他的奏對都切中機宜,天順帝非常寵待他。

河南鬧饑荒,國家撥出賑濟的財物不足,天順帝召徐有貞和李賢來商議,徐有貞說賑濟的財物多被官員中飽私囊。李賢說:"擔心中飽而不賑貸,坐視百姓死亡,這是因噎而廢食。"天順帝於是命增撥銀兩。

當時石亨、曹吉祥等人弄權,李賢因為顧忌而不敢把話說盡,但他常常從容回答天順帝的提問,因此對石亨等人也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不過雖然李賢為人正直,但是在處理如同眼下這樣大決斷的時候,李賢便顯得有些優柔,凡事都想要處置得萬全,但是在眼下軍情緊急的情況之下,這樣的做派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兵部尚書李賢和下屬,以及戶部、吏部等相關人等商議了許久,用了這麼長的時間,也只是提出了從河南抽調三萬兵馬北上支援雁門關。

至於駐守山東的數萬天策軍將士,李賢的意見則是暫時不要調動。

天順帝聽完之後,當即大怒不已,眼下山西的戰事已經是危機四伏了,山西總督劉君韜率部正在和十萬韃靼部鐵騎血戰,雁門關也是被韃靼部鐵騎猛攻不止,這樣危機的情況之下,兵部的對策竟然只是從河南征調三萬兵馬而已,這樣的對策實在是不能讓天順帝滿意。

“不行!絕對不行!”

天順帝大聲說道:“此番支援雁門關和大同鎮城,必須要徵調精兵強將,朕決定從宣府鎮抽調兵馬支援大同鎮城,從山東抽調駐守天策軍火速支援雁門關!”

“陛下萬萬不可!”

兵部尚書李賢當即說道:“陛下,按照眼下的戰局來看,兵部已經有了決斷,此番韃靼部大軍大舉南下入侵,而且還大舉分兵,這分明是調虎離山之計!臣擔心,一旦朝廷從山東和宣府鎮等地抽調精兵強將,韃靼部或有埋伏還沒有出擊的鐵騎,這些奇兵極有可能調轉主攻方向,趁機攻打宣府鎮等地,畢竟韃虜都是鐵騎,我朝兵馬追之不及啊!”

天順帝聞言也是有些猶豫,但還是說道:“既然如此,那朝廷兵馬便不予應對了?就等著山西將士血戰到最後了?”

在場的幾名將領則是對兵部的意見不予認可,眾人認為如今韃靼部內亂初定,這分兵兩路的十五萬大軍已經是韃靼部的全部兵馬了,不可能再有富裕的兵馬伺機而動,所以朝廷必須儘快調集精兵支援大同鎮城和雁門關。

沒過一會兒,這些將領便和李賢等兵部官吏爭吵了起來,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天順帝見狀也是一個頭兩個大,一時間覺得雙方說的都有道理,自己也不好下決斷,畢竟前有土木堡之變的例子在,天順帝心中也害怕自己的決斷有誤,再一次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