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順七年十月底,京師,太子東宮。
自洪武大帝朱建立了大明朝,為了王朝的穩定與發展,在洪武元年就冊立了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並設立了一系列撫育太子的機構。
當時洪武大帝在分析唐宋各代東宮官僚體系的得失之後,結合大明朝的實際情況,設立了一套大明的東宮官僚體系。
大明東宮官僚體系是由太子六傅、太子詹事府、坊局官所組成的。太子六傅自古便已有之,而在大明主要是虛銜,都是用來給有功的大臣或權臣加官贈官的。詹事府則統領主簿廳和坊局官,對太子日常生活起居、經史課業的學習負責。東宮組織的虛化是大明東宮官的總體趨勢,首先是由廷臣兼領,其次與翰林官職事相通。大明東宮官員一般選用知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儒士,他們透過薦舉、科舉、加官贈官、恩蔭、親臣等方式入選,到了天順,東宮屬官的權力已經虛化了很多。
不過,這些屬官一旦入選東宮,個人的仕途則有不同,太子養德期間的東宮官員在太子踐祚之後大多飛黃騰達;但是與皇帝因意見不合而下獄的東宮官員也有不少。總之,東宮官的主要職責便是培養太子,在皇帝與太子之間調節以緩衝二者的矛盾。
大明朝之初設定大本堂,儲藏古今書籍,召四方名儒訓導太子、親王。太子居文華堂後,諸儒侍從,選才俊之士伴讀,除永樂時姚廣孝專任太子少師留輔太子外,終明世都是兼官、加官及贈官的虛銜。
此時到了天順年間,東宮屬官統領府、坊、局的政事以輔導太子的是詹事,詹事府多由他官兼掌。到了成化之後,多以禮部尚書、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任,這就是後話了。
當寧北伯、山西總督、龍虎將軍劉君韜率領十幾萬天策軍將士北伐成功,一戰殲滅韃靼部的訊息傳回來之後,不但整個京城沸騰了,就連一直在東宮深居簡出的太子朱見深也是有些坐不住了。
此時太子的東宮是清寧宮,到了明末天啟時期,太子的東宮才改稱為慈慶宮,到了崇禎十五年又改為瑞本宮。
清寧宮前有門三道,前為徽音門,門裡為麟趾門,第三門稱慈慶門,其內為慈慶宮。
平日裡,太子朱見深一直都是勤學苦練,對於朝政上的事情都是隻聽不說,以免落人口實,朱見深之所以如此小心謹慎,也是因為自己這麼多年的遭遇。
當年土木堡之敗時,未滿兩歲的朱見深被立為皇太子,當時瓦剌大軍南犯,正統帝不顧群臣反對、執意親征,最終兵敗被俘。
而後的事態更是急轉直下,景泰帝登基,朱見深被罷黜,再而後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因為奪門之變失而復得,幼年之時捲入皇位之爭,在生與死的邊緣幾經週轉,使得朱見深的精神壓力非常大,因而落下個口吃的毛病,並且平日裡一直都是謹小慎微,從不在人前招搖。
不過,當漠北大捷的訊息傳來,太子朱見深還是少有的表現出狂喜來。朱見深不但和東宮幕僚連天飲酒慶賀,還寫了賀表呈給了天順帝。
天順帝收到了太子朱見深的賀表,也是非常高興,被內閣和兵部爭論惹得煩躁的內心也平靜了一些。當天,天順帝還特意派人給太子送了一些點心,以示慰問。
但是到了第二天,早朝之上,便有十幾個御使大夫當朝彈劾太子朱見深,眾人言道:“邊將立功而太子慶賀,此乃不祥之兆。”
甚至還有人直接說道:“寧北伯功高震主、太子為其慶賀,居心叵測!而今宮門尚在,陛下不可不察!”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都是汗流浹背、心神搖曳,這可是誅心之言!
天順帝聞言更是勃然大怒,當即將書案前的奏摺、筆硯全部扔到地上,指著那些御史言官大聲怒吼著,聲震四野。
但是那十幾個御史言官卻怡然不懼,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彈劾能將皇帝惹怒,就說明自己說到了點子上,就說明太子肯定有問題!
只見那十幾個御史言官紛紛引經據典,就在大殿之上和天順帝唇槍舌戰,整整半個時辰毫不退縮,天順帝獨自一人如何抵擋得住十幾個御使大夫的吼叫聲?
“來人!”
幾名大漢將軍快步走進大殿,天順帝指著叫囂最為大聲的幾個御史言官,吼道:“將這幾人拖下去,杖責五十!”
周圍的群臣見狀都是臉色發白,這五十棍子打下去,別說是這些文弱的御史言官,就是軍中壯漢也是鐵定沒命了。
不過所有人都不敢勸阻,現在天順帝正在氣頭上,一旦勸阻難保不會被天順帝的怒火牽連自身。
“哈哈!今日我等青史留名!”
“他朝宮門事發,我等便在酒泉之下暢快吟詩!”
沒過一會兒,大殿外便傳來陣陣木板挨肉的悶響,以及一聲聲歇斯底里的慘叫聲。
可是時間不長,那幾個御史言官的慘叫聲便消失不見了,一名大漢將軍走上大殿,說道:“啟稟陛下,那幾個御史身子弱,已經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