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門達身死這件事情,劉君韜與成化帝都意識到,反對變法的勢力依舊非常強大,而且這些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切身利益,已經開始鋌而走險,這些人都已經成為變法的巨大隱患。
而且,現在中情部裡面原錦衣衛的人員太多,劉子安那邊整頓中情部也需要大量的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可是一件細活,倉促不得。
於是劉君韜便向成化帝建議新設一個情報部門,中情部對內閣外朝負責,這個新成立的情報部門直接對皇帝負責,兩個部門相互制衡,以便平衡內朝與外朝之間的權力。
成化帝聞言不由眼前一亮,對劉君韜的建議非常認可,同時也對劉君韜如此大膽的提出這種建議感到欣慰,這就說明劉君韜至少對自己是坦誠的。
於是,成化帝在諮詢了劉君韜具體建議之後,下旨從內監官中抽調心腹之人,匯合與原南、北鎮撫司以及東廠沒有瓜葛的太監、侍衛成立西廠!
西廠全稱"西緝事廠",成化帝經過篩選,提拔了大太監汪直為西廠提督,一時間西廠的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大明各地。
西廠的成員和原先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宮中內官監中選拔出來,成化帝為了穩妥起見,欽定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原先東廠多一倍,又把原先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原本東廠和錦衣衛更大。
在成化帝頒佈旨意之後,滿朝文武都站出來反對,大臣們認為朝廷不應該增設類似錦衣衛的機構,紛紛上奏摺給成化帝。
對此,成化帝向劉君韜尋求幫助,以平息滿朝文武的洶議。
沒過幾天,京城內突然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以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當時李子龍以"左道"馳名一時,在朝中有極多的親信。在親信的幫助之下,李子龍有機會深入內宮,到萬歲山等地觀察。雖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據傳李子龍意欲弒君,並且被宮中侍衛校尉發現,李子龍遂伏法。
成化帝得知此事之後,認為京城內到處都佈滿危險,因而大為緊張、疑神疑鬼,並且大有興大獄的動向,讓滿朝文武為之緊張不已。
為了避免類似的事再次發生,成化帝命令宦官汪直從西廠中選人喬裝成平民,出宮伺察。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稽查搜捕,蒐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訊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為這些訊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並且將資料當朝公佈。
面對這些證據,朝中的反對之聲少了很多,成化帝便趁熱打鐵正式下旨任命汪直為西廠提督,朝中大臣雖然依舊反對,但聲音已經沒有多大了。
成化四年八月,成化帝下旨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設為西廠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原錦衣衛和內官監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几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西廠在全國佈下偵緝網,主要打擊物件是京內外官員,朝中上下頓時如坐針氈。
西廠既然已經設立,劉君韜也稍稍鬆了一口氣,轉而命令劉子安全力整肅中情部,限期兩個月之內完成整肅。
而對於汪直這個人,劉君韜還是很有好感的,雖然此人是個太監,而且也比較擅權、愛財,但其本人還是有些本事的,領兵打仗也是個人物,在歷史上成化犁庭就是此人主持的!
對於汪直的生平,劉君韜也是十分清楚,畢竟此人是成化帝一朝最為著名的大太監,相當於崇禎朝的魏忠賢!
汪直本是大藤峽瑤人,不久前朝廷平定大藤峽瑤人叛亂時帶回來的俘虜,被淨身入宮,因其為人機靈、擅長審時度勢,很快就在宮中升遷起來,最初在昭德宮侍奉萬貴妃,後升任御馬監太監。
劉君韜知道,在原本的歷史程序中,汪直可是一個狠角色。就在汪直剛剛出任西廠提督的當年,南京鎮監覃力朋上京進貢後回去,用一百艘船隻載運私鹽,騷擾所過州縣。武城縣典史責問他,反倒被覃力朋擊打,牙齒被打斷,另有一人被射殺。汪直查訪得知,立即報告了皇上,結果覃力朋被逮捕,判了斬刑。覃力朋後來僥倖得免,而皇上透過這件事以為汪直能探知姦情,更加寵愛他。
而後到了成化十四年三月,遼東建州女真犯邊,汪直欲前去招撫,為司禮監掌印懷恩、大學士萬安等人所阻。五月,汪直奏請開設武舉,設科鄉試、會試、殿試,欲悉如進士恩例,詔命試行數年,俟有成效。六月,成化帝令汪直領通事百戶王英往遼東處置邊務,並賜汪直敕曰遇事可便宜行事。
成化十五年,建州女真首領伏當加聲言要犯邊,成化帝令汪直監軍,撫寧侯朱永為總兵官,陳鉞提督軍務前去征討建州三衛。
三人率軍趕到遼東之後,汪直先是力主招誘了郎秀等四十人組成的入貢使團,將他們秘密械送京師。而建州之役的具體過程,由於後世滿清對此過多隱晦,難以找到詳細資料。但是根據《彰癉錄》記載,明軍先派鴻臚典禮官誘開了城門,繼而官校突然殺出奪取城門,女真人不意大軍突至,多被殺戮。錄平建州功,封朱永為保國公,陳鉞升為右都御史,汪直加食米三十六石,後總督十二團營,開明代禁軍專掌於內臣之先河。
成化十六年,韃靼派軍進入河套,成化帝令汪直監軍,兵部尚書王越提督軍務,保國公朱永為總兵前去御虜。王越說服汪直奏請朱永率大軍從南路走,自己與汪直沿邊境往榆林。後探知蒙古王庭在威寧海,於是盡調大同宣府兩鎮精兵兩萬,晝伏夜行二十七日至貓兒莊。時天降大風雪,王越、汪直率精騎連夜奔襲至威寧海,敵寇猶未發覺,明軍縱兵掩殺,獲大勝。
達延汗巴圖蒙克(小王子)僅以身逃,達延汗的妻子,蒙古傳奇女英雄滿都海戰死。此役後,王越功封威寧伯,成為明朝僅有的三位以戰功封伯的文臣之一,汪直加食米四十八石。
成化十七年,韃靼軍入大同境剽掠,汪直等分佈官軍截殺,追至黑石崖等處獲勝。論大同功加汪直食米三百石。太監無秩可升,只能加食米,以年十二石為一級,成化帝給汪直一下子加了三百石,前所未有,創有明一朝紀錄。
七月,成化帝命汪直總督軍務,威寧伯王越佩平胡將軍印充總兵官,統京軍精銳征剿韃靼,並賜制敕曰各地鎮守、總兵、巡撫俱受其節制,有不遵號令者可先以軍法處治,然後奏聞。虜退,汪直王越請班師,成化帝不允。
成化十八年,成化帝任命汪直為大同鎮守太監,而召還京營官兵。三月,汪直既在大同不得還,言官紛紛上疏奏其辦事苛察紛擾,內閣首輔萬安上疏請罷西廠,憲宗同意,中外欣然。六月,虜寇入延綏,汪直王越分兵抵禦,獲大勝,汪直加食米二十四石。八月,萬安等人擔心王越有智計,恐誘汪直求復進,於是奏請王越與延綏守將許寧換防。同月,汪直上奏彈劾副總兵朱鑑等人翫忽職守,以致虜寇入境殺三十四人而去。朱鑑被逮至京師下獄,法司論罪坐斬,後免死。
成化十九年五月,汪直上奏,左參將盧欽、右監丞楊雄等人不能御虜,以致敵寇多次入境殺掠人畜,又隱匿不報,論法當究問,並自劾不能節制之罪。詔命將盧欽、楊雄一起執來京師,汪直誤事,暫記其罪。
同月,鎮守大同太監汪直馳書上奏,有自虜中逃回的人傳報韃靼可汗小王子打算糾結大軍來犯,恐寡不敵眾,請求令舊日所統的京軍頭目趕赴支援,兵部不允。六月,巡撫郭鏜上奏,汪直與總兵官許寧共事以來,互生嫌隙,不相和協,並列舉了近乎胡鬧的五件事為證,表明兩人基本上是水火不容。韃靼大軍轉瞬即至,恐會敗事,於是成化帝調汪直於南京御馬監。八月,降南京御馬監太監汪直為奉御(六品),除威寧伯王越名,安置安陸州,革南京工部尚書戴縉、錦衣衛帶俸指揮吳綬職,俱原籍為民。九月,右都御史李裕等奏,汪直獲罪,猶有未滿者,希望把被汪直排擠的官員們官復原職並賜召還。成化帝以事已處分,李裕等煩擾,而且有的人不是汪直誣陷的為由,命錦衣衛把領頭的御史下獄拘問,並停了都察院右都御史李裕、右副都御史屠滽俸祿半年。
成化二十年,大同敗仗洩露,成化帝大怒,命錦衣衛執大同總兵許寧、巡撫郭鏜、鎮守太監蔡新於午門前門,後免了他們的死罪,改為各降官六級,永不起用。汪直走後,許寧等人消極抵禦,後又中了小王子的誘兵之計,明軍死傷數千人,差點丟掉了大同。朝中當路者都知道敗在不該調走汪直王越,害怕憲宗責怪,只推說是因為調兵未集,與滿朝科道官一起把敗仗瞞了下來。直到一年後,終究人心不平,才有人將實情報給了成化帝。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動靜很大,也從側面說明了汪直的軍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