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十八章 第一臺試驗車

「不得不說,這新能源汽車造起來就是比燃油車要省勁多了,動力系統不一樣,動力總成也沒那麼麻煩,但是這…單電機後驅也不知道行不行。」

「怕什麼?咱們的永磁同步電機你又不是沒做過實驗,它可是有52匹馬力、37k最大功率、90N·大扭矩,拉不到900千克的小車完全夠用!」

莫少昆對自己的判斷力很有信心,別看52匹馬力連一臺麵包車都不如,但放在星漢ni上完全夠用了,且單速變速箱在80k下加速也十分順暢。

電門踩到底,按照預估跑個110k也沒太大問題,放在燃油車上這或許是個缺點,但放在星漢ni這種三門四座的微型車上,反而會覺得十分合適。

需要那麼快的加速效能嗎?在有限的成本上儘可能讓星漢ni變得更「全能」且有「突出點」,這才是關鍵所在。

就算沒有一些燃油車企的這波助攻,莫少昆等人也會盡可能在這個月完成星漢ni的試驗車組裝,說是試驗車,實際上已經和成品車差不多了。

衝壓機、機器人焊工、機器人噴漆車間、汽車工人…該有的東西全都有了,絕大部分都是莫少昆從一些車企直接搬過來的,所以進度才能這麼快。

據他所說,華亞集團董事長莫長明,也就是他老爹在90年代的時候經歷過第一次汽車引進,當時引進的品牌是大眾,同時莫長明也萌生了造車想法。

只可惜華亞集團的發展模式不可能下場搞汽車,但在玩車這方面,有其父必有其子,莫長明就是玩車的高手,莫少昆在小耳濡目染下也玩了起來。

華亞集團不造車,但它旗下的華亞控股卻投資了眾多汽車廠商,佔比雖然不高,但加起來的影響力卻相當可觀,想搞一批先進裝置並不是什麼難事。

陳子凡也樂於見到這種情況,直接省了他不少工夫,而且之後還可以透過【解析山寨】和【合成創造】把每個工廠的機器裝置全升級到一個新水準。

關於星漢ni的工作進度他在意識裡的【星塵科技】就能看到,等試驗車造出來他會過去,但現在他還得先把長河晶片工程的一些細節問題解決掉。

首先便是將星塵工廠原本的晶片專案組重組了一下,更名為長河專案組,一共有269人,但這麼些人肯定不夠,還需要繼續招募更多的晶片工程師。

有【星塵科技】w&n,不管招募的工程師是否抱有其他目的,陳子凡都不擔心,【星塵科技】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讓他們對星塵科技產生信賴。

況且真正的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陳子凡手裡,長河專案組中每個人負責的工作內容也非常細緻,專案組中的每個小組產生的日常關聯性也沒那麼大。

這也是陳子凡敢放心招募、放心挖牆角的原因,實在不行還可以繼續擴招普通員工,選擇一些有能力、有知識的人進行重點培養,同樣能達到效果。….

按照他的預估,如果能把長河專案組擴張到500人左右,並且都是精英的話就已經足夠了,星塵工廠只造專精晶片生產線,其他的不歸陳子凡管。

和官方的合作星塵科技也只是出技術、一部分錢,剩下的人、建廠選址、地皮等問題自然有人負責,能躺著賺錢還不用承擔更大風險,為什麼不呢?

當然,陳子凡放出去技術的只是沒有經過【合成創造】的而已,還不是完整版的,等徹底穩定下來他或許才會考慮將更多淘汰掉的技術授權出去。

這樣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而不是扔在【星塵科技】的技術庫吃灰。

保證星塵科技能始終佔據優勢,並且不至於一下子將市場活力給消滅掉,科技的發展永遠不能高高在上,它要和人

發生關係才能迸發出最大的活力。

星塵科技的產品將會起到一個帶頭引導的作用,讓每個人的生活能變得更好,進一步刺激社會發展,達到陳子凡心中的「未來」,這才是他想要的。

別的他先不管,星塵科技的晶片生產加工裝置已經在準備了,一部分原材料和零件星塵生態鏈中沒有,還需要再等一等,但剩下的那些進度都非常快。

按照估算,一條長河晶片生產線的單日產能可以達到36萬顆晶片,排除其中一些次品,也在30萬顆晶片以上。

如果星塵3也用上長河晶片的話,產能肯定不太夠,但如果只給更高階的星塵3+用長河晶片,那麼一條生產線的產能就基本能滿足陳子凡需要了。

話雖這麼說,但星塵科技的產品可不僅僅有星塵手機,還有圍繞星塵OS打造的其他電子產品,比如平板電腦。

除此之外還有星漢智行的新能源汽車,別看星漢ni和星漢01都還遙遙無期,但新能源汽車也是晶片消耗的大戶,一臺車至少需要500顆晶片起步。

當然,這500顆晶片中不一定每顆都得是長河晶片,只負責基礎功能的也沒必要用這麼好的晶片,即便如此,新能源汽車所需要的晶片量也非常大。

陳子凡的產品規劃中,新能源汽車同樣只是起步產品,新能源的範疇也不僅僅侷限於鋰電池,還有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甲醇、風能、氫能源等。

未來一定是向上發展的,什麼樣的產品都有可能出現,陳子凡只是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摸索,新能源汽車是已經走過的路,再走一遍也沒什麼問題。

但等新能源汽車全面普及後,接下來就沒有前人提供經驗了,得靠陳子凡、星塵科技自己來開創新道路了。

陳子凡在準備長河晶片工程的同時,王進力等人也終於從巴塞羅那回來了,從他和幹部、員工一個個都紅光滿面的樣子就能看出帶回不少好訊息。

首先就是王進力已經和不少運營商取得了合作,確切的數字是16個,都是相對發達的地區,消費能力也比較強,但想進他們的市場還得做一些調整。….

從語言到到通訊…語言和簡單,通訊方面有些地方的SIM卡還跟華夏的不太一樣,還得定製一批元器件,不過這部分工作也不是很麻煩。

各地的SIM卡在細節上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在結構上都大同小異,重要的不是這個,而是海外市場開啟了。

相比於產品力更強的星塵2、星塵平板,這些運營商更希望拿到的產品是星塵1,現在星塵1的成本、價格都下來了,他們也想從中獲取更多利潤。

一些ifi技術相對不發達的地區,還接受了星塵科技的技術授權,這樣一來陳子凡既可以賺授權費,還可以賺賣手機的錢,以及上架的費用等。

接下來只需要按照不同的市場調整出不同的產品即可,陳子凡立馬在星塵工廠成立了專門的專案組,負責生產面向海外市場的產品,整體效率非常高。

另一邊,剛剛參加完世界通訊大會的幹部、員工一回到崗位上,就被同事們包圍了起來,一方面是羨慕,另一方面是想知道一下外國到底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