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頭呢?前置攝像頭呢?難道又取消了?變得和星塵1一樣嗎?」
「沒有取消!仔細看!星塵3的螢幕額頭中央有一個圓形小黑點!」
「那是攝像頭嗎?感覺有點彆扭…但多看兩眼好像還挺和諧的!」
「螢幕中間有攝像頭…這樣真的沒問題?螢幕該不會用著就壞吧?」
「放心吧,你能想到的問題,星塵科技那麼多研發人員會想不到?」
「不用著急…」
首款登場的產品便是星塵3,作為星塵2的更新換代款,星塵3的配置自然更上一個臺階,老傳統,開局依舊是星塵3的廣告宣傳片,但這次不太一樣。
明明釋出會的主題是「萬物互聯」,結果卻只有星塵3單獨一個產品,連上次的星塵2都是所有產品一起出的。
不過現場的觀眾就算注意到了也不會在意,因為這氣氛冷靜不下來。
宣傳片一出場,就給無數在場又或者不在場的觀眾展示了一個全新的設計:圓形挖孔屏,相比於原有的上下等寬、左右等窄,屏佔比明顯變大了。
圓形挖孔屏是陳子凡認為更和諧,也是在後來市場中安卓陣營最受歡迎、銷量最高的一個設計,蘋果陣營的劉海屏就不提了,陳子凡不可能會用。
倒不是他對劉海屏有什麼偏見,而是他想去追求「一塊完整的螢幕」。
一些廠商選擇用「機械」的方式來達到這一點,比如oppofindx,用上了雙軌潛望升降隱藏攝像頭,不僅正面是一塊完整的螢幕,背面也是完整背板。
但這樣的產品只是一時的,機械升降結構也會在長時間使用時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後來各大廠商便開始嘗試屏下攝像頭,企圖以此實現全面屏。
最終的結果便是小米MIX4被噴成了篩子,只有中興還在堅持屏下攝像頭的方案,最終應用在了遊戲手機上。
恐怕也就只有遊戲手機的使用者不在乎前置攝像頭的拍照效果了,管它清晰不清晰,只要遊戲效能夠猛就行。
關於「真全面屏」,陳子凡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解決方案,居中挖孔屏便是靠近「真全面屏」的一次嘗試,從現場觀眾的反饋來看,效果還算十分不錯。
「星塵3的正面依舊採用了一塊5.4英寸的oled螢幕,和星塵2的螢幕相比,這塊螢幕用上了密度更高、更合理的畫素排列模式,我們將它稱為:
鑽石排列!
鑽石排列的螢幕在色彩鮮豔度上會比原來的排列方式更強,色域更廣,色彩顯示精度、準度更高,同時它在強光下的最大激發亮度能達到800nit!」
說是這麼說,實際上色彩顯示準度和排列方式沒什麼必然聯絡,得靠手機廠商自己去除錯,三星作為後來最大的螢幕供應商,自己都調不準色。
觀眾們雖然聽不懂,但也知道星塵3的螢幕比星塵2提升了一個檔次。
800nit的最大激發亮度在盛夏正午時其實還是看不清,至少達到1200nit才會有一個好的觀感,不過正午太陽下用手機很可能會導致手機發熱嚴重。
這也沒關係,一是大部分人並不瞭解800nit亮度是多亮,二是其他廠商的手機還不如星塵3,甚至連星塵2都打不過,所以這麼宣傳也沒什麼問題。
你說星塵3太陽下看不清…
是不是比其他手機更清楚?
星塵科技倒是還有更好的oled螢幕,但那塊螢幕的成本比較高,堆在了更高階別的星塵3+上,星塵3+其他配置引數也是在星塵3基礎上升級的。
當然,星塵3+上也有星塵3沒有的東西,比如4G、比如雙攝、比
如…
藉著星塵3的圓形挖孔螢幕,陳子凡順著介紹起了影像系統:「星塵3的前後影像配置依舊採用500萬畫素的攝像頭,但後置攝像頭新增了光學防抖。
所謂的光學防抖,和電子防抖的最大不同點是:光學防抖是在硬體上實現的,這是原理解析影片…所以它在拍攝照片、影片時會顯得更加穩定!」
光學防抖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很多玩攝影的都知道,去年的諾基亞新機上也用過光學防抖,但在智慧手機中,星塵科技還是第一個這麼幹的。
原理影片後面還有一個簡單的對比影片,是星塵2和星塵3的對比,前者在拍照、錄影時畫面會呈現出晃動,並且由此晃動還會出現畫面的撕裂感。
其實這種撕裂感在星塵2電子防抖的演算法彌補下已經很輕微了,但和星塵3一對比…那種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星塵3的拍照、錄影突出了一個字:穩,不僅預覽框中的畫面穩的一批,拍攝出來的成品也非常穩,尤其是影片,幾乎感覺不到有什麼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