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工晶片

具體還得看那個時間段星塵科技的發展狀況,以目前4G剛剛起步的狀態來看,星塵3+就算不出限量款,也依舊不會降低熱度,銷量也不會有下滑。

只要4G在其他城市開始普及覆蓋,星塵3+絕對就是當之無愧的4G手機首選,不過其他手機廠商也不是吃素的,怎麼可能光看著星塵科技longduan?

官方也不會放棄這麼大的利潤空間,在推廣4G建設的同時,海華晶片也已經在研發常規4G晶片了,所謂的常規就是指2→4→8→16的發展模式。

星塵科技的3→6→9→12模式很明顯不適合海華晶片,他們面向的是更大眾、更廣闊的市場,和長河晶片的專精高階、專供星塵的道路完全不同。

海華晶片的總部原本準備設立在海城外灘,後來官方在京城特批了一塊高新技術開發區用地,於是便把總部搬到了京城,畢竟出人出地的是他們。

陳子凡對這樣的安排也沒什麼意見,反正離得近,來回也不費什麼事兒,還能順便擴大星塵科技的影響力。

因為不管是長河晶片工程還是海華晶片,本質上都是星塵科技的,只是換了不同的發展模式罷了,在海華晶片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都完成後——

他們也開始用一套全新的雙核基礎架構來研發起了新系列的4G晶片,並將它的代號定為「天工晶片」,第一款準備量產上市的晶片代號為「天工一代」。

天工一代晶片雖然用的是雙核基礎架構,實際上它的設計圖是一大三小的四核晶片,理論水平和長河3相當,但在功耗、極限效能上都不如長河3。

不過天工一代晶片也有自己的優勢,如果能成功按照設計圖實現量產,它在處理多執行緒任務時會更佔優勢。

總而言之,天工一代晶片是一顆面向大眾市場的中端晶片,等發展到天工二代、三代晶片時,他們也會試著進一步推出覆蓋範圍更廣的4G晶片。

在他們看來,只有將入門3G、4G智慧手機的價格壓縮到1000元之內,讓最底層的人都能用得起智慧手機,華夏的智慧手機時代恐怕才會剛剛開始。

藉著這個機會,海華晶片的「第二大股東」也提出了新的規劃,總結下來就是:星塵科技要資源給資源、要渠道給渠道,務必把智慧手機推廣出去!

呵~陳子凡是那種為了一點資源和渠道,就去準備造低端手機的人嗎?當然…是了,低價位4G手機短時間內肯定沒有,但低價位3G手機可以試試。

星塵手機由於定位已經確立了下來,自然不可能下場做低價位手機,所以他們要麼成立或者收購一個子公司自己來做,要麼扶持一個新品牌來做。

這也是陳子凡目前正在考慮的事情,在他看來低價位手機有時候比高價位手機還要難做的多,星塵3、星塵3+、星塵4…只需要各種堆料就行了。

星塵3除了沒4G之外,已經是全方位無死角的旗艦手機了,星塵3+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全方位升級,超高價位段也不是奔著大眾消費者去的。

低價位手機則不一樣,要抓住使用者最重要的需求才行,陳子凡還真不怎麼擅長這方面,他更擅長打造星塵2、星塵3這樣全能且綜合的萬金油機型。

而低價位手機必須有所側重,螢幕?能看就行;但螢幕是不是得大點?充電?要那麼快乾嘛?能充就行;但電池是不是得大點?揚聲器?音質?

「算了算了,搖人來幹吧!」

陳子凡嘗試了一下,最終還是放棄了,準備讓王進力先派市場部的人出去調研一番,再順便關注一下目前國內手機市場情況,看有沒有合適的目標:

「最近關注一下金立、樂視、酷派、大可樂、

諾基亞的最新狀態,機會合適的話…可以找其中一個下手,說不定我們會有一個新的子品牌了~」

能省事兒直接接手現成的手機品牌自然最好,和自己成立子品牌相比的好處是不會在它們身上打上星塵科技的標籤,且不需要陳子凡去專門操心。

壞處嘛…好像還真沒有,加上星塵工廠的技術大部分都分給了子公司,產能會在短時間內迎來爆發期,供應能力急劇提升,也不用擔心分散精力了。

如果看過最近的各大媒體新聞,就會發現類似的內容很多,比如:

「星塵新能源完成了對XX動力、XXX電池的收購…星視界科技完成了對XX螢幕、XX網路科技的收購…星塵科技已經在多個技術領域實現了領先…」

進度最快的星塵新能源,已經開始接收訂單,生產各種型別的鋰電池、各種型號的電機了,在星塵新能源旁邊還專門建了一個大型星塵電子回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