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中的幾款新品都已經無限接近量產狀態了,只差一些細節上的調整,這也只是因為“細節狂魔”陳子凡的要求太高,但凡這些產品讓其他廠商來做,別說等到六月份,現在就能釋出了。
但陳子凡不行,他的要求很高。
尤其是星塵科技的當家產品星塵數字系列手機,必須方方面面都做好。
連卡針都是陳子凡按照星塵lo設計的,就連包裝盒都能按著市面上絕大部分禮品盒打,可想而知細節有多好。
人們只知道星塵科技崛起的那年是靠“智慧手機”衝出來的,而陳子凡卻始終認為“智慧手機”的出現只是給了星塵科技一個改變世界的機會,抓住這個機會,並且一直保持下來才是最難的。
看看智慧手機剛出現的那幾年有多少廠商混戰就知道了,連蘋果當年都不敢掉以輕心,一直在不斷提升產品力,更何況是揹著“國產BUFF”的星塵科技?
當然,陳子凡也不會放過任何提升品牌力的機會,國產?國產怎麼了?
誰說國產品牌自帶低端屬性?
別的品牌陳子凡不知道,但星塵科技不僅卷別人還卷自己,提升產品力的過程中也得想辦法把品牌坐上去才行。
因為品牌本身就是產品力的一部分,比如汽車領域中的“BBA”:寶馬、賓士、奧迪,有多少人會看到幾十萬的車用三缸發動機,甚至很多人連型號都不認識,他們只能看到車標是什麼。
“看看誰誰家的那小子,開上XX了,真的是混出頭了啊,我跟你說…”
這種情況下再去跟這些消費者談什麼哪臺車配置高,哪臺車沒通病,哪臺車配件便宜有用麼?這就是品牌力。
陳子凡從一開始的目標就是在高階領域立足,星塵1當年也可以定個誇張、看起來很“高階”的售價,但這是非常難的,人們憑什麼認可一個山寨廠?
又憑什麼認可一個國產品牌?
只有不斷積累才可以做到啊!
好在星塵科技經過了“三代戰略”,已經成功把銷量、市場給做了起來,現在陳子凡要做的只需要在進一步提升產品力的基礎上進行一波售價上的衝擊。
畢竟兩年時間沒更新換代了~
有大升級是必然的。
價格就不用說了,星塵4定4999起絕對會引起一部分消費者的不滿,但這些不滿的聲音在絕對的產品力和唯一性面前完全不值一提,可以說星塵科技的產品貴,但不能說它不值這個價!
而且其他國產品牌也接連冒出了頭,開始專攻1000~3000區間的價效比機型了,也沒必要繼續跟他們混戰。
他們也不會對星塵科技造成什麼影響,因為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賽道的。
最關鍵的是,他們用的技術還有不少出自星塵科技,有的更是星塵科技投資佔股的,相當於半個星塵科技的子品牌,市場大頭的錢全讓星塵科技拿了。
所以市面上根本找不出能跟星塵4、星塵4+競爭的產品,但今年漲價的可能只有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錶等產品由於只是常規更新換代,就算有漲價,幅度也不會像手機這麼大。
歸根到底,高階產品再高階也不能脫離消費者,陳子凡還沒見過價格起飛的高階品牌能做那麼高的銷量,包括蘋果也不行,它後來的銷量大頭根本不是pro、pro&nax等機型提供的,而是標準版,三代同框標準版+se一起發力。
為什麼蘋果出se系列?不就是為了降低門檻嗎?還得依靠大市場才行。
星塵科技剛全面復工,官方那邊就派出了一個團隊來跟陳子凡的研發團隊進行接洽,目的還是隔空充電技術。
這項技術的影響真的太大了。
陳子凡也懶得管官方拿隔空充電技術準備做什麼,什麼都管、什麼都想知道可不是明智的選擇,他只負責做產品,只關心自己的產品完成度怎麼樣。
負責星塵曜魄這款產品的團隊也屬於春節期間還在“自願加班”的,其實就算不加班時間也夠用,但相比過個心事重重的新年,他們更喜歡春節期間的翻倍工資收入、獎金和專案完成後長達一個月的休假,這些才是最爽的~
陳子凡也在時刻關注著它的進度,在聽到星塵曜魄的隔空充電器定型版本出爐之後,沒等手下的人給他送樣品過來,他就直接殺到了廠區裡自己看。
果然和他預想的一樣——
定型版的隔空充電器體積依舊非常大,它的長寬高為42×42×60,已經比很多家用桌上型電腦配的音箱還要大了,但音箱僅僅是體積大,它不僅大,還重。
將近20斤的充電器見過沒?
畢竟裡面裝的可不是一般的東西,說是軍工級產品都不為過,它的實際效果也非常強大,25平方米的房間內可以給總功率300W的電子產品充電,實際上的影響範圍達到了直徑7米左右。
這是什麼概念?
拿星塵曜魄來算,一臺星塵曜魄的最大隔空充電功率只有20W,也就是說,理論上只需要一臺隔空充電器,就可以在一個房間內給15臺手機同時充電,就算能量損耗很大,充個10臺完全沒問題,可誰會一次性充10臺手機?
是,大部分人是用不到。
但這僅僅只是陳子凡計劃中的一部分,不怕消費者夠用,就怕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