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年開始,來海城旅遊的人數就越來越多了,來的人也知道不需要找什麼藉口,他們就是來玩的,真要買手機什麼的,網上買不也一樣嗎?
而且還有星塵速遞送貨上門~
只不過沒搶到釋出會的現場門票,確實會有些可惜罷了,但這也不打緊,第一次來海城的大多遊客都覺得沒什麼遺憾,網上宣傳的東西也都是真的。
比如4G覆蓋率、訊號穩定性、網路速度,再比如路上隨處可見的新能源公交車、計程車,以及重新修建的寬大、筆直公路,並且衛生條件還很好。
至少走在市區內,幾乎看不到路面上有什麼下水道汙漬、紙團易拉罐、明顯的灰塵碎石,而且也沒有像一些城市一樣,一出站就有各種人圍上來。
足以看出海城官方的管理力度是非常大的,還有路上各式各樣掛著紅底白數字的電動車,以及偶爾出現在機動車道上的綠牌電摩,都很吸引眼球。
除此之外,還有海城目前的一大「特色」,那就是充電站,隨處可見的充電樁、充電站,數量甚至比加油站還要多一些,也難怪電車跑的那麼多。
光有充電樁、充電站還不夠,海城官方在停車位的規劃上也非常重視,非機動車停車點、機動車車位,在一些地方還專門劃分了電摩的停車位。
所謂的電摩並不是指長得像傳統摩托車的那種電摩,很多人以為自己騎的是電動車,買來不需要駕照、不需要上牌,直接就能上路行駛,實際上壓根不是,只不過大部分地方不查而已。
為什麼要劃分那麼精細?
還是因為「電」的問題。
未來還會去規劃更小的充電裝置,當然,這些都需要付錢,而且屬於商業電的範疇,自然也要更貴一些。
相比於充電裝置,如果能推廣出幾個統一型號的電池,然後再把目前的電動車產品更新一遍,沒電的時候只需要更換電池,那樣才是真的更便捷!
這種方式陳子凡最開始也設想過,聽起來也十分美好,然而實際的推行過程中卻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有私人電動車的使用者,並不願意共享電池。
眾所周知,星塵新能源出品的電池都享有質保服務,哪怕是星華電動車的鋰電池也一樣,電池內部泡著一顆管理晶片,達到一定年限或者公里數後,是可以到售後中心更換新電池的。
如果變成了換電池…
改變質保政策倒是無所謂,對於陳子凡來說管理起來還更方便、利潤還更高了,但消費者真的能接受嗎?
因為電池和汽油不一樣,電池是會有損耗的,很簡單的問一個問題:
「你新買了一臺電動車,殼子新電池也新,騎了幾十公里後它沒電了,正好前方有一個換電站,你願意把自己新電動車的新電池換成未知的麼?」
萬一換的新電池已經被數百人用過、騎過了,電池損耗比較大呢?
也就是跑外賣、送快遞等用的不是自己的電動車,他們也不在乎電池損耗的問題,能提升工作效率更重要。
但這部分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群體,大多數人也不可能幾千塊錢也拿不出來,買不起電動車,他們更傾向於「私人持有」,所以很難實現換電。
這還只是普通的電動腳踏車,放在新能源汽車上更難了,思想觀念上的東西可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轉變的。
陳子凡記憶裡的蔚來倒是在努力推廣換電服務,可實際上大部分車主並不會真正使用,還是那個原因:
落地30、40萬的新車,為了省一點充電時間,在換電站換了一個不知道用過多少次的電池在自己的新車上?
能接受嗎?
所以陳子凡只能朝著「更大
、更快、更低」去發展,讓單位體積的電池容量更大、讓電池的充電速度更快、讓電池在使用過程中的損耗更低。
當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只需要不到一分鐘就能充滿,傳統燃油車很快就會走上絕路,當新能源汽車能夠達到「無限電」的效果,連充電樁都能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