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的年代,我們村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兵團作戰。
我們雖地處中原,可歷代的黃河水氾濫,給我們這窮山僻壤的農村也帶來很大困難,形成了一道道溝壑和鹽鹼地。
村前是鹽鹼地,人稱不毛之地。常年每逢雨後一片潔白。種不成莊稼。村東北角是常年的黃水衝,蛤蟆尿泡尿就會發水。只有村西和村西北角,是被黃水留下的高淤地,常年困繞著這個貧困村莊的村民。
六、七十年代期間,我大伯曾擔任大隊幹部。是全公社有名的實幹家。
大伯兄弟三個,二伯是集體飼養員,常年與牲口打交道,我父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在70歲之前沒下過一次館子。
在“農業學大寨”的浪潮中,大伯組織了大兵團,我父更是埋頭苦幹,處處領先,髒活重活搶在別人前頭,他們每天都黎明即起,黃昏才回。
大伯的四個兒子和二伯的兩個兒子都參加了兵團作戰。
作戰中,他們肩擔,車拉從不說苦叫累。紅旗始終在陣地上飄揚。
一天上午父親突然暈倒過去。送到醫院搶救,卻發現是常年的勞累過度和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而暈倒。
在醫院休息了一天,又返回陣地,堅持輕傷不下火線,頑強拼搏,直至累的爬不起來,才休息幾天。
六個哥哥累垮三個,其中二哥在一次抬土時,壓傷了腰,到死都沒能痊癒。
老四在一次拉土中,因速度太快摔倒,車子砸傷了腿腳,至今還是殘疾,走路時一瘸一拐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把六十餘畝黃水衝變成良田。
黃水衝的改變,更加激發了我大伯和社員們的鬥志,嚐到了與地鬥,其樂無窮的樂趣。決心乘勝前進,大幹一場,徹底改變鹽鹼面貌。
第二年早春,天剛解凍,在大伯的帶領下,社員們就投入了翻淤壓鹼的工作之中。
他們高喊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口號,鋼叉飛舞,車輪滾滾,早起晚歸,不畏艱辛,腳下打了水泡,手上磨出老繭,累彎了腰,磨破了肩,你追我趕,從不示弱,學大寨人,走大寨路,充分顯示出:人定勝天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一年多的艱苦奮鬥,翻淤壓鹼,造地一百多畝。
社員們雖感勞累,心卻甜美,我們村被縣、社評為翻淤壓鹼、治理黃水衝的模範村,大伯也被評為縣、社級的勞動楷模。至今村民看到被治理的鹽鹼地和填平的黃水衝,仍念念不忘大伯的功績。
說大伯是:我村勞動致富的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