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後,土地成了每個家庭的命根子。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我和蓮花起五更打黃昏,不分白天黑夜,忘我的勞動。
那時,土地剛到手,也不知地的潛力有多大。
當時領導開會也經常提:要讓糧食產量上綱過江。可怎樣才能使產量達到400一600斤,心中還沒有底。
我反覆研究了***對農業生產提出的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
土地有了,這是前提,用什麼肥,怎樣施肥,還是個問題,過去歷代都是用土肥,大集體時也同樣,把上級分的化肥堆在倉庫裡廢掉,也無人問津。提倡大搞高溫積肥。老百姓擓著籮筐拾大糞,勤快的人,天不亮就把全村,各個角落串了一遍,到了夏季,讓群眾割青草埯青。有時趕上雨天,發動群眾,起大街上高崗的土,加上青草或麥秸堆在一起發酵,讓其發熱,漚肥。地裡的土肥覆蓋地面一層,甚至幾寸厚。可糧食產量仍上不了綱,過不了江。麥秋兩季盤旋在二三百斤之中。還扒不住缸(綱沿子。
我們夫妻打破陳規,苦幹加巧幹。早晨天不亮起床拾糞,還挖了很大一個糞坑,用榔頭夯實,放滿水,把拾到的人糞、豬糞、牛糞、羊糞、雜草和麥秸放進去混漚,見發泡後再填進土。一年能搞幾糞坑。然後,我們夫妻再把糞坑的糞,用布抬子或架子車送進地裡,撒開。又從縣裡買來少量化肥施進地裡。
有時候往旱伐地(注:首先在夏季把地犁起來,曬一夏天,再犁一遍再種麥。叫曬旱伐裡送糞更難。架子車裝上土糞在地裡一軋七八寸深,根本走不動。拉車時,搭上車絆繩,及乎是臉靠著地面,屁股向上天空。用老百姓的話說:把屁股許給老天爺啦。那真是一點點往前挪,揮汗如雨,就這樣肩膀磨破皮,一天還拉不了拾車糞。
施土糞最多的一畝地就得二十多車子,一遍地施肥下來得拾多天,累的爬不起來,飯也吃不下去。仍然還得堅持把糞拉完。實在拉不動時,就套上牲口幫拉。
犁地靠牲口,我家養了一頭大黃牛,和鄰居的牛合聚耕地,一替一天干活,有時牛累了,拉不動犁,人就幫著拉套犁地。
播種用的是土耬,一個人在中間架著耬杆傳,兩邊各三個人拉,還得有一個會搖耬的把式,在後邊耬樓,辛辛苦苦的幹,一天才播種十多畝地。“水“那時沒有澆水工具,只能靠天等雨,至於“種“子當時科學家,還沒有培育出好的優良品種,小麥是一季一季接茬種。對於“密“,那是寧播多,不播少,一畝地就播四五拾斤麥種,因是靠天等雨,不能少播。另外還有“保““管”“工“也盡了最大努力。
老百姓總結一句話:真是種在地,收在天。
夏收夏種,是一年中最辛苦的時侯。
麥收前我提前買好幾張鐮,杈把掃帚揚場鍁不可缺少。還得先把打麥的場整好。整場時,首先把地用石磙碾平,潑上水後再碾,把場地碾光碾平沒有裂紋為止,以防打麥時丟失小麥。
我們把孩子交給母親看管,早晨3點多就起床磨鐮,而後下地割麥,割到10點左右,才回家吃飯。
飯後用架子車把割的小麥拉進場裡攤好,防止把場地曬裂。
吃過午飯,不顧烈日當空,還得下地割麥。兩個人辛苦一天,只能割一畝多小麥。如果看到天要下雨,還得把場裡的的小麥垛上垛,蓋上油布,以防雨淋。一天、兩天、週而復始,五六天才能把所種小麥割完。
收麥時,又割又拉又要上垛,那樣的辛苦不是用語言能表達清楚的。
小麥拉到打麥場裡,打場更是不能馬虎。
早晨把割好的小麥攤開,翻曬。等到上午11點左右,套上牲口拉石磙碾場,麥秸攤有一尺多厚,牛跳進去很吃力,又加上太陽光的暴曬,人和牲口都難以忍受。
有時候牲口被累的爬不起來。
碾到12點多,讓牲口休息,我們還得翻場(把碾過的麥秸再翻一遍趁太陽,曬曬再碾。
吃過午飯,下午3點多又把牲口套上,拉起石磙再碾一遍。5點後,把牲口卸去,我們夫妻還得起場(把碾好的麥秸收垛好,把碾下的麥籽收成一堆或幾堆,準備等有風時揚場。
收好後,我們開始回家吃飯。
晚上我們就帶上蒲席睡在場裡等風揚場。夏天一般都是半夜起風,夫妻二人不顧一天的勞累,我揚(麥她掃,甚至一夜也不合眼,第二天還得接著幹。
就這樣夜以繼曰,拼命幹活,一天只能碾出小麥幾百斤。趕上下雨天會更難。打完場仔細過秤。
第一年十畝小麥也算大豐收,連割帶打幹了半個多月,收了小麥近3000斤。
比集體時的畝產量翻了一番。
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小麥,我們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成就感。
夏種時,我家種了5畝大豆和2畝晚紅薯,留了3畝旱伐。在我們二人的精心管理下,秋後喜懷豐收。5畝豆子打1000多斤,2畝晚紅薯收了4000多斤,第一年徹底上綱,創造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