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164藤牌真能防鳥銃

「緬軍拿的那個藤牌,能防鳥銃嗎?」

李成梁冷不丁的問道。

藤牌,在這個時代的大明來說,算是一種比較冷門的兵器,主要是這東西的使用多是在南方邊境附近,內地和北方軍隊中幾乎是見不到的。

李成梁能一口叫出這個東西的名字,主要還是對於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傳播。

實際上在史料中,無論是《三國志》也好,《後漢書》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記載。

所以就如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呂布的方天畫戟這些武器三國時期根本都沒有出現一樣,藤甲兵這個在《三國演義》裡非常著名的兵種在三國時期也根本沒有出現,自然也就不存在藤甲兵。

真正出現藤甲記載的是明代,而且並不是少數民族的特產,茅元儀的《武備志·器械四》中記載:「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內水浸半月,取出曬三日,復入槽添水。如此浸滿一週歲,曬乾,照式編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輕堅,能隔矢刃。利於水火。又以此藤作笠,臨敵作盔,陰則備雨。」

而《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其實是羅貫中以明軍中裝備的藤甲為原型創作的南蠻藤甲兵的藝術形象。

而在《武備志》的這個記載中不但沒有提到藤甲怕火,反而特意強調「利於水火」,也就是說藤甲其實並不怎麼怕火。

實際上戚繼光在福建抗倭的時候,軍中就有藤牌手這麼一個軍職,由此其實也可以對藤牌的出處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國內最早出產於福建。

至於福建人自創還是由海外傳入,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就當下,李成梁見到緬軍大量裝備藤牌,於是就有了一個猜測,福建藤牌或許正是從西洋來的商船上帶過來,國內工匠製作出來的。

李成梁當初帶的遼東軍當然是沒有這東西的,不過畢竟是和戚繼光一起打過王杲,所以在戚繼光軍中見到過藤牌,這並不稀奇。

只不過因為藤牌的製作材料,李成梁其實很輕視這種武器。

遼東軍裝備的盾牌,是木質盾牌,前後有一層鐵皮提高防禦性,在李成梁眼中無論如何也會比這種粗製濫造的東西強不是。

可惜,今天在城頭上,他看到緬軍的滕牌後,才第一次對這東西產生了興趣。

藤牌是採集山上老粗藤製作的,一般編製成圓盤狀,中心凸出,周簷高起,圓徑約三尺,重不過九斤,牌內用藤條編成上下兩環以容手臂執持。

這種藤牌,編制簡單,使用輕便,加上藤本身質堅而富有伸縮性,圓滑堅韌,不易兵器砍射破入。

想到是藤條編制,沒等梁定南答話,李成梁又繼續問道:「這東西是不是怕火?用火箭,命弓弩手精準射擊藤牌,能不能把它點著?」

發現對方手中武器的恐怖,李成梁自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該怎麼破解,而不是一味蠻幹,那手下士兵的性命開玩笑,當兒戲。

「大帥,這藤牌和話本里說的不一樣,可不是那麼容易點火的。」

梁定南常年駐紮在雲南,自然知道藤甲,實際上他軍中也有少量藤甲使用,所以急忙向李成梁解釋道。

「哦,不是說採集了藤條要浸泡在桐油裡,應該是比較好點燃的才是。」

李成梁不解道。

只能說這個時候編撰《武備志》的茅元儀還沒有出生,也沒有人系統記載藤牌,所以李成梁沒人詳細介紹是絕對想不到藤牌不怕火攻。

當然,這也說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多是應該從民間聽說過藤牌這東西,所以演義出來的一種兵器。

不過呢,李成梁是看過《三國》的,對藤牌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以

為可以用火燒藤牌的辦法對敵。

「大帥,藤牌那東西,可不容易點燃。

不瞞大帥,我軍中也有士卒使用藤牌,當初讀了《三國》,我也找人用藤牌燒火試過。」

梁定南開口說道。

「結果如何?」

李成梁來了興趣,當即追問道。

「木頭燃起來了,這藤牌都沒燃燒,還是燒了好一會兒才被點燃的。

當然,一旦把藤牌點燃,那東西燒起了火確實大,還不容易撲滅。」

梁定南答道。

李如松也讀《三國》,甚至這個時代凡是認字兒的人,就沒有不看話本的。

什麼《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那都是必看的書。

當然,這裡面沒有被稱為奇書的《紅樓夢》,至於另一本真正的奇書,也就是《金瓶梅》也還沒有開始流傳,或者有流傳,但只是在小範圍的手抄本,甚至可能都沒有成書。

李如松看過《三國》,聽到父親和梁定南在說藤牌,自然也是來了興趣,插話道:「你的意思是說,這個藤牌其實不容易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