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明朝廷因為執行張居正禁書院命令而忙碌的時候,一封來自遼東的戰報突兀的出現在兵部大堂裡。
譚綸快速翻看完遼東戰報後微微皺眉,隨即吩咐道:‘速去請曾侍郎過來一趟。’
手下得令,抱拳轉身就走。
在人走後,譚綸陷入沉思。
魏廣德一直在謀畫蒙古的事兒,譚綸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他沒想到,蒙古那邊貌似也有人賊心不死。
戚繼光這份戰報,就是剛剛遼東明軍發現,有土默特部虜騎寇邊遼東的訊息。
隆慶五年,大明和蒙古達成了“隆慶和議”,雙方之間敵對關係緩解,已經有些年沒有出現大軍壓境的情況了,何況還是在遼東。
而簽署和議的俺答汗,此時還在青海,譚綸自然能猜到,肯定是俺答汗那個兒子在操作這件事兒。
“俺答汗終究還是老了,管不了他的兒子們了。”
很快,譚綸心裡多少有了猜測。
此事應該不是俺答汗指使的,否則兩地相隔數千裡,就算他要遙控指揮也是很難。
而且,現在俺答汗一門心思象要提升阿勒坦家族血脈地位,這需要得到大明朝廷的認可,只有這樣他的家族,他的孩子們才可以長期統治蒙古各部。
這樣的情況下,他應該也不會和大明為敵。
實際上,近些年兩邊雖偶有衝突,但規模都僅限百人級別,兩邊參戰人員多在幾十人上下,說是戰爭,不如說就是兩族打架更加合適。
但是戚繼光這份戰報情況可就不同了,估計寇邊蒙古騎兵多達四萬人。
誰有資格統帶這麼多人來戰?
譚綸在心裡快速把俺答汗的兒子過濾一片,很快就想到兩個可能的人選。
其實俺答汗年老,他的兒子們大多也已經長大成人,許多人也都分封了自己的部族,都是有實力騷擾大明邊防的。
譚綸想到最大可能還是辛愛黃臺吉,他是俺答汗長子,早年間就隨俺答汗南征北戰,嘉靖後期更是長期坐鎮察哈爾,時常騷擾明境。
根據蒙古那邊傳回來的訊息,大約從嘉靖四十年以後,他就和其父俺答汗不和。
俺答汗還是希望和大明用和談的方式解決雙方之間的戰爭關係,但是辛愛黃臺吉的態度卻恰恰相反,他一直希望能夠帶領蒙古人重新回到中原,恢復故元統治。
至於另一個可能的人選,自然就是丙兔,俺答汗四子,也是蒙古右翼土默特屬部委兀慎領主,此人也時常縱兵騷擾宣化等地長城關隘。
相比俺答汗其他幾個兒子,他們就是其中的好戰派,希望繼續維持和大明的戰爭關係。
“難道是辛愛黃臺吉在指揮?”
戚繼光只探查到蒙古大軍壓境,但是對軍中何人領兵卻沒有探查到,戰報中並未寫明。
可能指揮得動幾萬人的,怕也只有辛愛黃臺吉這個俺答汗的長子了。
因為丙兔此時應該還在青海,跟隨在俺答汗身邊才是。
實際上,丙兔前幾年被俺答汗派到青海修仰華寺,就是故意把他調走。
因為這傢伙太能折騰,宣化一帶明軍一年內和蒙古人衝突十餘次,都是這個傢伙在策劃。
希望用這樣的方式改變其父對大明的態度,從而達到廢除“隆慶和議”的目的。
於是,俺答汗才把丙兔直接派到青海去建廟,將他調離察哈爾舊牧場。
從中其實也可以看得出來,俺答汗確實不想和大明在發生衝突了,只是他的兒子們似乎有些不買賬。
“部堂大人,你找我?”
就在譚綸思考的時候,曾省吾已經快步走進堂屋。
“遼東緊急軍情,你先看看吧。”
譚綸也不耽擱,直接把戚繼光送來的戰報交到張四維手中,讓他先看看。
聽到遼東的訊息,曾省吾還在發愣,但也沒有影響他接過文書快速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