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朱元璋對他的評價,真煩了事兒大機率也落不了好。
他自己死也就罷了,要是影響到太孫的聲譽,那才是罪該萬死。
想到這裡,藍玉徹底認同了陳景恪的話,說道:
“還是陳伴讀考慮的周到,就讓他當一世的閒散國公吧。”
這是朱雄英說道:“開平王乃國之功臣,又是我的外祖父,不能讓他們家就這麼沒落了。”
“永昌侯可以從常家小一輩裡,選一個可堪造就之人,帶在身邊加以培養。”
“等學有所成,也可振興常家門楣。”
藍玉頷首道:“太孫所言甚是……常茂無子,其弟常升之子常繼祖就是常家嫡長子。”
“按照禮法,當有他來繼承常家爵位……”
“現在他年齡還小,再過兩年我就將他帶在身邊,親自調教。”
朱雄英說道:“繼祖在大本堂讀書,性情雖有些頑劣,但還算是可以造就。”
“不過他確實不是讀書的料,不妨現在就給他安排一位老師,讓他學習兵法武藝。”
藍玉說道:“也好,這幾天我就給他找一個老師,讓他學習兵法。”
此事就此解決,陳景恪心中也鬆了口氣。
最開始出征將領名單上,是有常茂的名字的。
帶著他過去,就是為了鍍金。
陳景恪不反對鍍金,但遼東之戰太關鍵了,容不得半點差池。
這種重要的戰爭,實在不適合鍍金。
如果常茂是那種能力不足,但性格沒有重大缺陷的人,也不是不能帶著。
可他就不是個消停的人。
本事沒多大,性情非常傲慢,總想整點大活證明自己。
說白了,就是又菜又愛玩。
這種人讓他去遼東,那簡直就是拿三十萬健兒的性命開玩笑。
所以,陳景恪就勸阻朱元璋,不要讓他隨軍。
至於會不會因此得罪常茂,他根本就不在意。
從朱元璋到朱標,再到朱雄英,對常茂都非常不待見。
如果他不是常遇春的兒子,早死一百次了。
只不過正因為他是常遇春的兒子,朱標和朱雄英都不好說什麼,否則就會落下一個刻薄之名。
陳景恪主動將這個鍋背在自己身上,老朱自然是很高興,順水推舟就同意了。
只是,他可以不在乎常茂,卻不能不考慮藍玉的感受。
現在能取得藍玉的認同和諒解,就徹底沒了後顧之憂。
時間很快就進入了正月,過完上元節,北伐大軍正式開拔。
——
而就在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遼東的時候,一直五萬人的大軍公然出現在廣西邊境。
而且還是有晉王朱棡親自坐鎮。
對外的理由是,防止有部落趁大明北伐遼東時期,出兵作亂。
但所有人都知道,大明防備的就是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