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英得封郡主的訊息還未在白玉京傳開,其他東西卻早就備好了。
甄英從雲縣出發時,宮裡的女官剛到雲夢,司言女官又在後頭緊趕慢趕追了大半個月,才終於追到了吳王府,把詔書和聖旨一併奉上。
女官們出馬,必須是大事,聖旨一到,果不其然。
姜澈嘴上說著,最討厭和宗人府打交道,臉上卻是笑開了花。
既然皇兄早在他之前吩咐下來了,他只需要順水推舟,方便得很。
姜澈身為丁克一族,太妃明白,有生之年,王府是趕不上什麼添丁進口的大喜事了,甄英的冊封儀式就是第一等大事,必須好好操辦。
甄英先是怕太過鋪張浪費,執意不肯。
吳王太妃就笑著跟她說:“王府裡,田莊鋪面可多了,光是地契房契,就能放一抬箱子。咱們日進斗金,不能都放在庫房裡落灰,總得花出去,讓小民們賺走,他們才有錢買房子買地,娶媳婦生娃。”
姜澈大手一揮:“你的冊封儀式不僅要辦,還要大辦特辦!讓王府裡存著的銀子流水一般花出去,城裡的匠人們才能接到活計,農人們的糧食才能賣得起價錢。”
連姜茂都說:“你可知那筆墨紙硯,就是再好,原材料也不值幾個錢,是因為有匠人花時間去做工,有商人跋山涉水的運送,它們才有了身價。若是所有人都把錢捂在袋子裡,那些匠人、商人,還吃不吃飯了?”
甄英終於明白,對於有錢人來說,浪費就是一種美德。
像某皇帝那樣,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上朝,過得窮困潦倒,除了在文官中間給自己掙個好名兒,還有何用?
本朝皇帝重農抑商,已經免去了九成的農業稅,剩下一成,夠百官發俸祿就行。
反正如今高產作物比官多。
商稅雖然重,收的卻是“增值稅”,一樣東西轉手的人越多,價格也就越多。
這樣儘可能避免投機倒把,而是讓給產品增加價值的工人們得到最多的利益。
而皇室的大頭收入,賺的是有錢人的錢。
徵東海,開海運,西洋物件兒成山成海湧進來的同時,國內的絲綢、茶葉、瓷器也成山成海的運了出去。
四大名瓷之外,官瓷限量出口,宰的就是西洋貴族。
至於茶葉好壞,還不是中洲人說了算?
萬安公主出降北境,重新續上了斷裂的絲綢之路。
西域諸邦的香料,在前朝貴如黃金,如今也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發展是什麼?發展,不是有錢人的桌子上多加了一道海參魚翅,而是老百姓們,人人吃得起海參魚翅。
既然夏季的冰是好東西,那就硝石製冰,讓老百姓也用得起。
既然冬天嚴寒難熬,那壘土炕也好,燒蜂窩煤也好,只要老百姓過得舒服,怎麼方便怎麼來。
在這個金錢迴圈的過程中,人人都獲得了實惠。
……
甄英身著百鳥裙,配瞿服,鳳冠,結果了皇帝和皇后親手寫下的金冊,受封為“還珠郡主”。
聽到這個封號時,她微微一笑。
皇帝和皇后,肯定有一個是穿的!
冊封完郡主,尚儀局的女官又請出一本厚如字典的書。
這本書,來頭不小。
皇后知道,這個好不容易找到的外甥女,極有可能列入皇儲之中,可她身在民間,許多事情都是一無所知。
皇后有心提點,光家書都寫了幾個通宵。
獨樂了不如眾樂樂,皇后認為,郡主回家是件大喜事兒,不能只有自己一個人快樂。
乾脆,召集了后妃女官們,一起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