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柔手上的傷還沒完全好利索,宮正女官陳女史就出現了。看似嚴厲,其實不過輕描淡寫斥責了幾句,就命她迴文華殿當值。
而這些日子,宮中比平素裡熱鬧了許多。
她自然曉得這忙碌的緣由,入宮沒多久她就遇上了三年一次的殿試。
前日的殿試循制在奉天殿前,而奉天殿就在文華殿的東北處,只隔著一道文華門。因此人在文華殿裡,也能聽見那邊的動靜。
文華殿裡值守的太監吳亮曾參加過殿試,將那恢弘場面一一說與桐柔聽了。
文武百官俱著公服侍立奉天殿內外,由鴻臚寺官員奏請皇帝升殿,鳴鞭炮,百官行禮。執事官奉上策題案,禮部官將策題置於此案之上。
策題案隨後置於御道,殿外的鴻臚寺官領著百名貢士五拜三叩頭,分立東西。待策題案奉至丹墀東,鴻臚寺官員奏告儀式畢。鞭炮聲中皇帝退殿,文武百官跟退。
之後的散卷答卷也是十分壯觀,奉天殿前露天之地,百名貢士奮筆疾書,落針可聞……
幾粒鳥鳴,令桐柔回過神。眼下天色初明,外頭庭院裡的桃樹芳菲荼蘼,簇簇擁擁之間各自熱鬧。
昨日閣臣與掌詹、掌翰、六部、都通、大堂上官各一名,皆穿緋衣,入東閣閱卷。卯入酉出,不可歸各自府邸,只能宿於禮部。
而今日早朝之後,皇帝會入文華殿,行讀卷之儀。
算著時辰尚早,她又將殿中細細檢視一番,取了平素他最喜用的文房四寶列於案上。
又將素淨的瓶子裡,插了一支形態參差,既不過分熱鬧又不冷清的桃枝。
待一切收拾停當,已聽見外頭動靜,桐柔急忙退出殿外。
晴日舒朗,殿側窗格俱開,錦簾高卷。她避在廊下,身後一株垂絲海棠,深深淺淺的粉紫。
讀卷官跪於御前,展卷而讀,殿外聽不真切,偶有片言隻語傳出。
“此實務也……然明堂聽政……本源澄徹……以供國家之用……”
桐柔雖只能辨別三四、明曉一二,已覺文采斐然、徜徉恣肆,正是早前女先生所嘆之神完氣足。
讀卷官朗讀畢,可瞧見司禮監官接了卷至御案,朗讀官方叩頭立在一旁。下一位讀卷官上前跪讀……
三卷之後,皇帝似是興致頗高,又命度了幾卷才下旨免讀。各官魚貫退出至文華殿外,靜候皇帝裁定。
朱允炆望著案上最首的三份卷,陷入沉思。這三份乃閣臣預定的一甲前三,所置放的順序其實也就是一、二、三名,只待皇帝欽定。
第一份出自貢生王敬止,確然出眾非常。但這第二份裡的一句,卻令朱允炆猶豫了。
親藩陸梁,人心搖動……
此貢生名為胡廣。
北平一役,李景隆並未得勝,退守鄭村壩。失利後,復退至德州。大同、蔚州、保定相繼降燕王。燕王書信索要齊泰、黃子澄……
見皇上鎖眉沉思,一旁太監輕手輕腳奉上新沏的茶。
朱允炆用完茶,抬眼就看見手邊素瓶裡的桃花。這才想起,她這幾日該是回來了。順著捲簾處望出去,她立在海棠的樹影間,神思不知遊蕩何處,面上一片沉醉之色,又不時皺眉思索……
一路上了馬車,聽著轆轆之聲行至宮門外,一時市井喧鬧自那垂簾處湧入,桐柔還未反應過來,怎麼就出宮了?
她偷眼去瞧坐在中間閉目沉思的朱允炆,心裡砰砰跳得厲害。
方才還是一身上朝所著通天冠服,眼下二龍戲珠翼善冠已除,只是尋常網巾。而他身上是青色親道袍,手中一柄蜀扇,看著也就是尋常士家子弟。
她也換上了從前穿的短衫長裙,一身淺紫,腰間一條鵝黃綢帶垂至裙幅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