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346 要被豬隊友坑死了

真是基於這樣的事實,金自點才會這麼說。可以說,他從骨子裡就瞧不起明軍,就徹底投向了滿清這邊。

不過英俄爾岱身為建虜高層,自然知道旅順之戰的事情。事實上,他也正是因為旅順之戰的結果,皇太極才派他前往朝鮮的。

一是英俄爾岱當年就領兵打得朝鮮沒脾氣,可以說在朝鮮人眼中,是非常有兇名的。由他來,根本不需要出多少兵力,就能讓朝鮮乖乖地交出造船廠。

二是順便又向朝鮮要一批糧食,反正這個東西,多少都不嫌多。要不是如今遼東缺糧,再順便掠一些朝鮮青壯回去都是沒準的。至少在上一次丙子年間,滿清就掠了四十萬朝鮮青壯回遼東。

三是明軍又渡海而來,皇太極擔心朝鮮又會暗中投靠明國,因此讓英俄爾岱來,把剩下的朝鮮對大清的主戰派給帶回去。如此一來,他相信就算明軍來了,朝鮮一時之間也不會重新投向明國。

然而,不管是皇太極還是英俄爾岱,還是小瞧了大明對朝鮮兩百多年的恩養,哪怕是主和派中的領袖崔鳴吉,其實都是心向大明的。不是所有人,都和這個金自點一樣,會全心投向滿清。

此時,英俄爾岱聽金自點這麼說話,就微皺著眉頭說道:“明軍渡海而來,肯定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千萬不能大意了。”

他不好說大清對旅順一點辦法都沒有,不能強調明國的強,但也不能罔顧事實,直接貶低明軍,因此,從另外一個方面提醒下這個朝鮮將領,希望他別在以後對陣明軍的時候吃了虧,那樣的話,大清就少了一條好狗了。

“還是大人說得在理,一定,一定!”金自點雖然心中有點不以為然,不過表面上,還是附和道,“只要有大清在,就算明軍有備而來,最終也是會和以前一樣!”

聽到這話,英俄爾岱便知道他沒怎麼聽進去,不過也不說破,至少這樣對大清有信心,總好過被明軍嚇破膽不是!

他抬頭看看天色,微皺了下眉頭,而後對金自點吩咐道:“埋鍋造飯吧,已是響午時分了!”

朝鮮幾次被滿清侵入,燒殺劫掠的事沒少做,小一點的城鎮早已成了斷壁殘垣,唯有大一些的城池還在。原本朝鮮就人少,這麼一來,就更荒蕪了。

這支軍隊到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要想吃喝,自然是要自己動手才行。當然了,這個自己動手,並不包括建虜本身,他們是大爺,當然有人會服侍的。

軍令傳下,那些朝鮮兵紛紛放下手中的長槍火銃,然後搬運糧食,尋找水源,開始埋鍋造飯。

戴了一頂朝鮮軍帽的金尚憲,並沒有被放下囚車。他精神有點萎靡,不過當他看到,朝鮮軍卒燒好的飯菜,全部先端給建虜先吃飽喝足,而所有朝鮮軍卒都只能先眼巴巴地看著時,心中便再次湧起憤怒之意。

這些天,他早看出來了,每次埋鍋造飯的量是固定的。朝鮮軍卒能吃多少,就要看這些建虜吃飽之後剩下多少。如果運氣差一點的話,朝鮮軍卒中,很多人都要餓肚子。當然了,朝鮮軍卒中那些當官的,當然是能吃飽的,因為他們先吃,就按照地位來的,哪怕他金尚憲這個囚犯,也能比一般朝鮮軍卒先吃到。

而金尚憲之所以憤怒,並不是替那些普通朝鮮軍卒不值。而是兩國的不同待遇,讓身為朝鮮一員的他,感到屈辱,就如同他們朝鮮人都是狗,就等著主人吃剩了他們才能吃一般。

看著建虜在那胡吃海喝,不少朝鮮軍卒的肚子都不由得咕咕響了起來。可是,他們也只能看看而已,而後幻想下自己也能那麼吃上一頓。真能吃上,怎麼也要再等段時間。而且最後吃的時候,留給他們的時間也不多,建虜那邊可是不耐煩等人的。

英俄爾岱這邊,他吃得有點慢。不過並不是這飯菜味道不好。多年的軍旅生涯,讓他其實沒有那麼講究。而是他在吃得時候,有點走神了。

沒辦法,他是滿清當中不止有匹夫之勇的頭目之一。不說別的,就只講崇禎二年時候,他守遵化就能知道這人的能耐了。

當時,英俄爾岱留守遵化城。他手中兵力並不多,卻能乘勢招降灤陽營。而後,到了崇禎三年初,薊遼總督張鳳翼、順天巡撫謝如蘭等統兵夜攻遵化,原本已經投降後金的石門驛等十一處城堡又立刻改換門庭,再度成為明軍一員,一起攻打只有八百守軍的遵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明軍還是打不下遵化,而且那投降來,投降去的十一處城堡中,又被他給說回去了五處。

除了打仗之外,他還管著滿清的糧食、貿易等事項。在朝鮮被滿清打服之前,就是英俄爾岱出使朝鮮,威逼利誘讓朝鮮君臣對滿清讓步。這種事情,可不是沒腦子就能做到的。

就在這一次來朝鮮之前,他就率領其手下,在鳳凰城、蓋州、熊嶽等處,一次就擴充套件舊界達數百里。如果歷史不改變的話,明年他將去遼西丈量土地,監督農工。

因此,沒有了晉商輸血之後,如今滿清所面臨的困境,他英俄爾岱要比大部分人都要清楚得多。如今雪上添霜的是,明國竟然又重開了東江,而且還是派出精銳,這將對滿清的形成足夠的牽制,這一點,他英俄爾岱也同樣心中清楚得很。

“真是多事之秋啊!”英俄爾岱忽然低聲嘆了一句道。

對於晉商的毀滅,他真得是非常遺憾。

有些事情,別人不知道,他卻是清楚的。晉商不但給遼東輸血,還能提供軍情,甚至透過各種方式去影響明國對大清的決策。比如東江這顆釘子,就先後影響了明國決策,最終在崇禎十年的皮島海戰之後最終解決了這顆釘子。

想到這裡,英俄爾岱不由得又在心中嘆了口氣。如今東江之明軍,還是一名總督親自統領,這級別之高,已經是和關寧那邊相提並論,明國皇帝,終於是清醒了麼?這支東江軍,能透過什麼方式拔除呢?

他正這麼想著,忽然,就被急速地馬蹄聲給驚醒了。

英俄爾岱聞聲抬頭看去,卻見部署在隊伍前頭的探馬,正飛速趕回來,同時大聲喊著:“有敵襲,戰備,有敵襲,戰備……”

如果不是特別緊急的話,探馬是不可能這麼著急地報警,而是會報於主帥知道,而後由主帥定奪。

可此時,探馬卻直接喊出來了。由此可見,情況必定非常緊急。這一點,從逃回的三名探馬中,有兩人身上掛著箭支還來不及拔掉就能知道了。

可是,聽到這話,幾乎所有人都在腦海中冒出一個疑問:“敵襲?那裡有敵襲,又有誰敢襲擊大清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