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是明國皇帝御駕親征遼東的話,那所領軍隊就絕對是十萬以上去了。要不然,就算明國皇帝有膽子來遼東,明國的臣子也絕對會死諫的。
多鐸想到這一點,立刻就聯想起了塔山的多爾袞。兵力相差如此懸殊,不用說,多爾袞肯定危險了。如果他不出事,海州和鞍山驛堡就絕對不可能發八百里加急過來的。
於是,這一次,他不等皇太極看奏章,就立刻問信使道:“明軍來了多少人馬,戰況如何,可知塔山睿親王的訊息?”
他們能想到的情況,皇太極當然也能想到。此時的他,心中其實比其他人更要確定,肯定是關寧軍以外的明軍來了,要不然,就憑關寧軍,連塔山的多爾袞所部都不可能打贏的。
之前的時候,自己還以為是海州守將誇張了。可如今看來,恐怕不但不誇張,反而是隻把看到的稟告了過來,對於後續明軍的到來,卻是來不及送信出來了。
這麼想著,皇太極也是急了。他都顧不得再封鎖訊息,隨便多鐸在那問話,自己用最快的速度開啟黃馬褂轉呈上來的奏章,快速看了起來。
一如海州的那份奏章,鞍山驛堡的建虜向皇太極稟告,說關口來了四五千明國騎軍,他們大都攜帶了大清國人的首級,初步核實,是塔山的大清軍隊的首級。
經查,這些明軍屬於明國御馬監轄下驃騎營,明軍這次肯定是大舉來犯,等步軍到來的話,明軍肯定攜帶重炮,鞍山驛堡危矣,求皇太極這邊速派援軍。否則鞍山驛堡失陷,遼陽就會暴露在明軍的視野之內,會直接遭到明軍的攻擊。
這一次,皇太極看完了奏章,就沒有再捏扁這份奏章了。而是又重複看了一遍,心中算了一下情況,頓時,他有點駭然。
之前以為,從時間上算,塔山的多爾袞就算戰敗,可其所領一萬多大清軍隊,肯定也能堅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就是從這一點推測,海州那邊肯定誇張了。
但是,如今看來,這恰恰證明,明國怕是也盡起國內明軍主力,由明國皇帝親自領軍,就算不是,那也是重臣領軍,絕對是有十幾二十來萬明軍,以絕對的力量,才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打敗多爾袞所部。由此,明軍的先鋒騎軍,才會攜帶如此之多的大清首級。
而該死不死的,這個時候,自己剛好領著國內主力到了平壤,遼東腹地兵力空虛,根本沒有機動兵力增援野戰。如果各地城鎮只是固守而無援軍的話,以明軍的實力和攻城能力,還真有可能見一座大清城池,就能奪取一座大清城池……
皇太極腦補到這裡,頓時也慌了。此時,他抬起頭,剛好又聽到了信使回答多鐸的話道:“目前鞍山驛堡這邊,只發現了四五千明國驃騎營的騎軍,都是從海州方向而來。且他們大都攜帶了大清勇士的首級,丟在鞍山驛堡城下,至少有三千多。初步核實,這些都是塔山睿親王所部人馬的首級!”
聽到這話,多鐸的臉色白了白,這麼多首級,那足以說明塔山的多爾袞所部大敗。
於是,他立刻轉頭看向皇太極,發現皇太極正抬頭在看平壤城那邊的戰事。
多鐸是不管這個了,他擔心多爾袞的安危,立刻向皇太極奏道:“陛下,明國驃騎營接連出現在海州,鞍山驛堡,肯定是大軍出動了。連明國皇帝的御林軍都出來了,搞不好就是明國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所領兵力絕對不會少。遼東腹地危矣,當盡數救援,臣弟願為先鋒,日夜兼程趕回遼東!”
其他建虜頭目聽了,紛紛點頭。對於他們來說,平壤之戰,一下就不重要了。相比來說,他們當然更關心老巢的安危。要是老巢丟了,打下平壤又有什麼用,甚至進一步說,就是打下整個朝鮮也沒什麼用啊!
在多鐸的話說完之後,皇太極並沒有馬上答話,而是看著正在進行的平壤之戰,有點愣神的樣子。
此時的皇太極,心中非常地糾結。他何嘗不知道遼東要是丟了的話,大清就沒了根基。遼東和平壤相比,對於大清來說,根本就是不能比的。
可是,他身為大清皇帝,是要通盤考慮的。費勁心思佈置了平壤之戰,如今已經開始了戰事,這時候要撤軍的話,所有心血就白費了,且東江軍會繼續成為大清的心腹之患,下次再誘使盧象升和大清來正面對戰,就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著這些事情,看著激烈的平壤之戰正在進行,皇太極不由得開始檢討自己剛才是不是有點自己嚇自己了。下意識地,他開始找理由來說服自己,遼東那邊沒有那麼危急,足以等到平壤之戰結束之後,再回師遼東,解決遼東那邊的事情。
“陛下,明國皇帝御駕親征遼東,如今遼東危矣,還請陛下回師救援!”多鐸見皇太極不說話,便立刻又再次求道,“臣弟願為先鋒,日夜兼程趕回遼東,拖住明軍主力,把明國皇帝拖在遼東,等陛下主力一到,一舉滅了明國皇帝!”
“是啊,陛下,明國皇帝御駕親征遼東,肯定兵力雄厚,來勢洶洶,不可不防,當重視之!”嶽託也跟著附和道。
“……”
聽到七嘴八舌地聲音,皇太極回過神來,這個時候撤軍,他心有不甘,因此便對多鐸說道:“我大清軍威,難道是浪得虛名?就憑明國皇帝,他敢御駕親征遼東?就算他敢御駕親征,他的臣子能同意?明國皇帝又不是沒被俘虜過,他們就不怕那崇禎小兒,也步他們祖宗後塵,被我大清俘虜了?”
說到這裡,他看到多鐸似乎有點不服氣,還想再說,便進一步強調道:“再者說了,你們知道朕令主力在朝鮮,但明國皇帝從何知道?就算有人通風報信,但從時間上算,明國皇帝也來不及做出反應。既然如此,對於明國來說,他們不知道我大清主力東征朝鮮。那明國有幾個膽子,敢直接發大兵來打遼東?難道當年的薩爾滸一戰,他們的教訓還不夠,又想再來一次麼?”
這些話說出之後,這些建虜頭目不由得都沉默了,他們不得不承認,皇太極說得又道理。
皇太極自己也是越說越有信心,便繼續大聲說道:“再者說了,明國的精銳,能和我大清軍隊抗衡的,又能有幾支?朕還派了濟爾哈朗等人統領蒙古草原各部族,攻打明國漫長的邊關,明國又能從何調兵來遼東?”
這些建虜頭目被皇太極說得都是鬆了口氣,這種種理由說得都有道理,從道理上來說,明國皇帝絕對不可能御駕親征。既然不是明國皇帝御駕親征的話,那兵力肯定也有限。海州和鞍山驛堡等地會出現明國騎軍,塔山大清軍隊會戰敗,更多的是一種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