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裡幾天的時間都聽說了商人投資漁村建設的事情,整個漁村現在基本上已經看不出是一個村子的模樣。
碼頭的位置新建的房屋最多可能是出於需求或者是節省空間的考慮在碼頭附近的房屋大部分都是採用三成樓閣的結構。
再有讓人驚訝的就是幾條非常寬敞的馬路,經過了解幾條馬路的作用都很明顯都是能夠適應運貨需求的,幾遍同時有多輛馬車經過也不會造成擁堵。
透過碼頭的路段之後有專門通往倉庫區的路段同樣是較寬的馬路,其它通往村鎮的路依然是普通的。
修葺的路段覆蓋的區域當前只有碼頭這邊,還有一處是密集的居住區。
碼頭最大的建築群並不是正在建造的居民區而是倉庫區,鄭家原有的倉庫就佔了很大一部分,商人過來投資之後倉庫區的建築面積直接被規劃擴充五倍。
衛裡不知道鄭德榮對商人投資建設倉庫是有些小鬱悶的,以後停留貨物的收益硬是被分出去好多,等倉庫建成鄭家的倉庫儲存量只能佔兩成左右。
好處是以後透過海運運過來的貨物是不用愁儲存的問題,收益雖然少了但是鄭家倉庫完全可以用作自行儲存來用。
如果做商品生意的話算是節省了成本,又不會耽誤客戶的儲備,至少存放在他人的倉庫中不用負責。
然而即便這樣鄭德榮還是打算等資金充足之後還要擴建倉庫的。
衛裡對碼頭的運營非常感興趣,目前來看船隻,倉庫儲備都很齊全,就是不知道未來這裡會發展到怎樣的程度。
二十個船塢的建設規模同時開工是有些著急,在商量之後衛裡將施工順序進行了調整,在縮短工期前提下將人力物力全都集中起來施工。
同時僱傭更多的工人來進行與船塢相關專案的建設,於是整個漁村便開始了修路大工程。
碼頭的陣仗驚動的不僅僅是管理這邊的城郡城守,還有在這邊建立勢力,如蕭銑和張仲堅。
蕭銑從鄭家離開後回到他們的駐地後就開始著手做木材生意,從長安返回的商隊不在為將木材運到幽州而是直接運回這邊,貨運量還增加了。
出人意料的是剛運回的第一批木材到了鄭家漁村後馬上就被建築隊的人瓜分一空。
瞭解後才知道他們這些木材根本就滿足不了當前的建設需求,很多商人都是透過個人的關係在收集木材。
由於幽州最大的商隊一直在為幽州的建設專案服務,來到南方的商人們不得不在這邊成立商隊。
他們的規模可比蕭銑的商隊規模大了幾倍,打聽之後才知道商隊是以合眾商會的名義籌建的。
蕭銑得知訊息之後馬上跟張仲堅取得聯絡,張仲堅得知訊息後隨後趕來經過一番商量後便加入到合眾商會中。
籌建的商隊他們兩人都是以個人的名義進行投資,在合眾商隊中佔了些份額。
而他們的合作的商隊仍然繼續運營。
再去長安做木材生意他們的木材不會再運到幽州所以能夠大張旗鼓的交易。
蕭銑和張仲堅都看出現在投資的商隊每分每秒都能夠賺錢,而且他們相對有優勢。
別忘了他們不是純粹的商人而是有一方勢力的,他們可以讓士兵們去伐木,就算遇到當地的人也沒有人敢管他們等於是在做無本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