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對漁村的發展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於船塢的建設,為了這個專案投入是相當巨大。
未來幾年內的船業發展全都要看這些船塢所以一點馬虎不得,於是碰頭會結束之後李德就沒有在司徒恩這邊的駐地逗留直接去了漁村,現在是漁城。
鄭德榮得知李德來了很快帶人迎接,李德可不想暴露他的行蹤所以司徒恩派人通知的時候都是說明了情況。
鄭德榮心中很急切想要接待這位大都督,但是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所以非常低調的親自迎接。
李德帶著的人的落腳點是一個客棧,鄭德榮名下產業現在用來接待。
漁村的變化真的是非常的大,李德是沒有來過的但是他看到的鄭街道與商鋪,還有客棧都是三層樓閣式的建築繁華程度與幽州都有差不多。
“這裡發展的很好啊。”
不得不說強大的資本介入就是能夠有一個翻天的變化。
鄭德榮是漁村變化的見證者,誰能夠搶到現在的漁城變化會如此大,跟長安,幽州的城建都不遑多讓。
“全是大都督船塢專案的帶動,將商人引到這裡投資,現在已經建好的這些只是總體規劃的一小部分,再過兩年規模將擴大五倍。”
鄭德榮談起當地的發展也是與有榮光,畢竟他的投資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李德臉色平靜,心裡卻並不平靜,城市建設需要多大的投資他是非常清楚的,短短時間內能夠將一個小漁村發展成這種規模真的很不容易。
畢竟不死所有的建築規模都能夠跟幽州想必的,那個時候純粹就是用錢砸出來的。
漁村的投資建設能夠發展到這樣甚至還說會有五倍的規模這需要投入多少錢。
要是讓幽州全力的支援恐怕也要慎重一番,然而這邊的專案是依靠幽州的可是城市建設並沒有考慮在內。
李德不得不多瞭解這方面的情況。
鄭德榮說起漁村的事情可是一點都沒有保留,能夠有這樣的規模的原因李德也搞明白了。
投資全都是來自與幽州的商人,一個人的財力有限幾個人的也不會多到哪裡但是同時聚集幾十個富商富豪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
“現在漁城這邊居住的工匠就有十萬人,漁城的人口全都是來自附近各個的村子。”
“很多人都在海港碼頭做工,閒暇時會出海打漁,漁城外的海產加工工坊目前是漁城支柱產業稅收佔了漁城的十分之一。”
就是因為漁城提供工作的機會,才將附近的人全都吸引過來實際上突然爆發的人口增長是沒有的,全都是因為聚集在一起才有如此規模。
李德瞭解後得知當初船塢專案招商之後,來自幽州的商人們非常看好當地的發展,那個時候正是李密建設瓦崗時期,受到了啟發後便開始實施行動。
結果幾十名商人共同努力下成就了漁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