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1. 建設新家(1)

下放落戶到放鷹臺六隊的公文很快開出。

蔣和順代表蔣家,拿著文書去找生產隊長鬍道德報道。一切出奇地順利。七月五日當天就得到了建房用的宅基地。這是蔣家落戶放鷹臺六隊的第一個大“福利”——一塊位於對戶街最西頭的,坐南朝北向的,與五隊馬明宇家的後竹園相鄰的,大致十五米寬,三十多米深,足有五百多平方米的一塊空地。

由非農居民組成的第六隊所有農戶,原本就在原址原地住著。他們沒有供給宅基地的需要。蔣家由罈子口老鎮搬來,是唯一的外來戶。所以,蔣家的宅基地要求立刻就得到了滿足。

恰逢“百里長渠”放鷹臺段清淤加寬,沿河兩岸的護坡林被砍伐。在蔣夢言的建議下,蔣和順抓住機遇找到公社林業管理委員會,以很便宜的價格買到了八根直徑在350——400厘米左右的“楓楊”原木,二十多根直徑約30厘米湘杉樹。他請人將木材拖運到了宅基地後面的水坑裡泡著。

七月十日,罈子口的老屋被拆掉。朱佳慧拖兒帶女,率領著搬家的板車隊,浩浩蕩蕩的從罈子口搬來。在此前一天,蔣和順就帶著老二蔣林豐,在自家的宅基上支起了一個簡易棚子,以作為一家人的臨時住所。

宅基地的左鄰,是放鷹臺公社搬運站的職工馬廣生、付喜兒夫婦。這對夫婦年齡與蔣和順夫婦略大。所以,蔣家孩子一致稱呼這對夫婦謂“馬伯、喜伯”。

“馬伯、喜伯”人到中年,有一個非常出息的兒子馬測驗。**前大學畢業,被分配在重慶市工具廠任工程師。

喜伯雖然話多嘴碎,卻是一個熱心腸的人。見到蔣家眼前的困難,她主動提出借出一間房給蔣家的姑娘們安身。朱家慧則帶老七住到供銷社老賈的宿舍,老蔣夢言和老二蔣林豐就住在棚子裡守夜。

新房的建設工程就要開始了。蔣夢言很重視新房建設,為此,他第一次進入了他絕密的“空間”中,在前世書房的電腦上,用CAD設計軟體對自己構思設計的房屋佈局進行了驗證。最後,手繪畫出了正式的平面佈置圖。

平面佈置圖以家庭經濟能夠承受的極限來規劃,他決定先期建成八米進深、十二米寬、坐南朝北的三開間兩坡平房。坡頂高度與坡度與鄰居喜伯家一致,絕不能高人牆頭。用意是保持街面觀感的整齊一致,以免招人嫉妒。隔兩年有點積蓄後再建第二期,即在門面屋後靠鄰喜伯家的界限位置上,加建坐東朝西、三米開間,三米進深的三間平頂房作為客房和週轉房。

蔣家孩子太多,第一期的三間房怎樣佈局安排?為此,蔣夢言煞費苦心,他採用了兩側房間都在中間隔斷,分成四個房間的設計,中間堂屋則在豎向五米處隔斷,形成前堂屋後過道的佈局。在三米深的過道上,可以臨時搭一個鋪位。這樣,爸爸媽媽住一間;三姐四姐各帶一個小妹住一間;大小夥子二哥住一間;堂屋後面的臨時鋪位就留給蔣夢言自己。

至於廚房和茅舍,在正屋中是無法安排的。蔣夢言考慮用罈子口老屋拆下來的幾根檁子做骨架,採用蘆葦夾牆,茅草蓋頂的方式,搭建在屋後空地上。

蔣夢言跟父母和二哥商量,說服他們完全同意了他設計安排。隨後蔣和順開始各方聯絡人手,定於七月十五日房屋開建。

政府發放的安家費只區區三百元。在購買了那幾十根原木後就所剩無幾。在蔣夢言的空間倉庫中,有早就準備好的建材。但沒有合適的渠道和說法,暫時是不敢拿不出來的。

雖然不敢從空間直接向外拿建材,但少量拿點米麵油總是可以的。為了方便這種操作,他向父母自薦擔任工地的伙食採買。朱家慧不同意,她不相信一個六歲的孩子能夠有成年人的計較與考量,怕他把事情辦砸了,把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家庭經濟弄崩盤。蔣夢言只好抬出三姐,說錢由三姐掌握,他協助三姐進行採購。這樣朱家慧才勉強同意,並且規定好了每天對賬的原則。

晚間,蔣和順對建房期間的家庭人手進行了分工安排;母親朱家慧帶著老四老五老六,負責工地上的一日三餐;老二負責記賬管帳,組織人手按圖施工;老三蔣若蘭負責全家洗涮及工地食品採辦;小七蔣夢言負責協助賈若蘭進行食品採辦。蔣和順供銷社的工作無人能頂替,不能請假,所以只能一邊上班一邊聯絡排程。用蔣夢言的說法,這叫“居中排程、總攬全域性”。

當天晚上,蔣夢言就拉著三姐蔣若蘭躲到無人處嘀咕。無非是給蔣若蘭洗腦,讓她相信他能弄到“米麵油”的合理性。三姐向來喜愛這個弟弟,特別是上了學的弟弟有膽氣、有知識、有本事,蔣夢言說句鬼話只怕三姐也會相信。

他又去了同學程家振家,將一袋大米和一塑膠桶菜子油交給他。讓他明天一大早就將這兩樣東西拿到集市上,等蔣夢言和三姐蔣若蘭到來時,就假模假樣地賣給他們。然後,再由蔣夢言說情,不收錢暫時賒欠給他們。

之後,他又分別找了同學鄭彤民和馬小龍,讓鄭彤民明天送一隻宰殺好的大鵝,馬小龍送一筐土豆到蔣家工地,理由是同學情誼,得知蔣家建房,要表表心意。當然,這些東西都是從空間中來,只是假借了同學的名義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