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江口縣城關,有四所小學,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分別是通江縣城關鎮小學、通江縣建設街小學、通江縣勝利街小學、江漢油田物探處子弟小學、通江口縣城關初級中學和通江口縣城南高階中學。
在初步瞭解了縣城的教育資源後,三姐弟第一次因為下學期上學的事情坐在一起,開會討論。
議題有三項。第一個議題:在縣城上學還是回放鷹臺上學?
如果是一個月之前,蔣雪梅是絕對不敢想象自己要來決定是否易地上學。這樣的大事,以前,不都是父母親商量著決定嗎?
經過了這一個月的鍛鍊,她現在已經變得非常有主見。她說:“第一,在縣城上學,師資條件與放鷹臺相比,不知要強多少倍。從能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這一點來講,我們應該毫不遲疑地選擇轉學來縣城;第二,在縣城上學,我們可以每個週末去攤點經營,守持住我們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市場根據地,等待下一年黃鱔季節的到來。”
蔣夢言接住四姐的話頭往下說:“第三,在縣城上學,可以開啟和擴大我們的視界,讓我們在學習文化主課的同時,參加學校的各種文體活動,接觸到更多、更廣的文體知識,為將來能登上更大的舞臺,見識到更大的世界做準備。
老五也來發表自己的看法:“第四,小七給我的小裙子就可以在縣城裡穿,我就可以交到好多小朋友。我就可以成為班裡最漂亮的小女孩!”
“第五,只要在縣城裡上學,就必然會有許多的生活在縣城各單位的同學。這是不可小覷的人脈資源,將來可以成為我們感知商業資訊的觸手和神經,為我們將來的商業活動打好基礎。”
到底是後世的商業大佬,蔣雪梅居然就看到這樣一個層面!蔣夢言心裡暗暗佩服。
“第六,當前正處於轟轟烈烈的運動當中。學校的正常的教學秩序有可能被打亂,特別是工宣隊即將要進入到中小學中。他們會搞一段時間停課鬧革命的政治活動。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與其跟著嚇跑瞎鬧的耽誤時間,浪費青春,不如在加強文藝才藝學習的同時,以小生意的形式來進行社會實踐,鍛鍊自己,瞭解民生!”
“第七,......”
姐弟仨各抒己見,侃侃而談,結論只有一個:就是必須來縣城上學!老五老七都上小學,按照離居民區住地位置的遠近,蔣夢言選擇了“城關小學”,四姐上初二,沒得選,只能上城關中學。
第二個議題:爸媽能不能同意?如果在縣城上學,生活費和學費從怎麼解決?
蔣夢言認為,爸媽肯定能同意。因為,僅僅這一個假期,姐仨就在縣城落地生根,為家庭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要是能長久在縣城立發展,可以預見,姐弟仨對家庭經濟的貢獻將會更大。這個由此及彼的推斷誰都不難做出。所以,父親蔣順和會第一個支援。母親朱家慧最初可能會因為捨不得而反對,但最終還是會同意的。
那麼,生活費和學費從哪裡來?
蔣夢言已經打聽過,小學每學期學費2.5元,書本費1.0元,初中每學期學費3.5元,書本費1.5元,姐仨本學期合計需要12元。每月生活費約需10元左右。一個學期的全部費用也就五十多元。
蔣夢言現在是有錢人。這二十多天他從空間中拿出的“密貨”,透過達嬸和獨臂老漢賣出的營業額高達一萬八千多元。這都是沒有成本的純收入。只是沒有合適的理由,暫時拿不出來而已。
即便不動用這筆錢,蔣夢言任然有十足的把握掙得來學費和生活費。來縣城的這二十多天裡,姐仨累計賣出黃鱔兩千一百五十多斤,每斤黃鱔的平均毛利潤0.3元,僅此一項就賺到了六百多元。這是一個非常嚇人的數字,相當於一個國營單位正式職工兩年的工資收入。這還不算賣雞蛋、冰棒等七七八八的收入。如果全部清算,可能不會低於八百元。有了這一段經歷,隨便做點什麼掙不來五十多元?對於這一點,不僅蔣夢言有信心,就是蔣雪梅都覺得沒有任何問題。
第三個議題:縣城這邊的學校不接受轉學怎麼辦?
這個更好辦。許奶奶是革命烈屬,孤寡老人。只要從放鷹臺開出的轉學證明中,說明姐弟仨是許奶奶的遠房親戚,來城裡讀書是為了方便陪伴照顧老人,那就沒有半點問題。
姐仨開會商量好了這一切後,就決定要提前兩天結束生意。先要回放鷹臺向父母交待暑期生意的一切賬目;再就到縣城來上學一事徵得父母同意;然後還要到放鷹臺學校開具轉學證明。最後才能返回縣城,去學校報到插班。所以,他們計劃8月28日就是“雪梅黃鱔攤”暑期生意的最後一班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