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宣傳隊成立之後的一段時間,宣傳隊很忙,全校師生也很忙。
宣傳隊忙於排練,各班級,除了正常上文化課之外,還增加了政治學習和學工、學農活動。學工,就是到工廠廠區參觀,去幫工廠打掃環境衛生;學農,就是組織學生到郊區生產隊去幹農活。這種辦學形式在這時有一個恰當的名稱,叫“開門辦學”!
小學生幹得了什麼農活?有些家長甚至提出反對意見。
教育局的領導說撿棉花、拾稻穗這樣的輕體力農活還是幹得動得。《我是公社小社員》的歌詞中不就有“割草、施肥、拾麥穗,越幹越喜歡”嗎?再說,早在66年5月領袖就發表了“五七指示”,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指明瞭方向學校要“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所以說,學校進現階段施行的教育改革,符合領袖指引的教育方向,是絕對正確的。
文宣隊排練任務很重,沒有時間參加“開門辦學”活動。大家在教導主任胡中舟、音樂老師於小冬組織領導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全天候地排練。
透過了選拔的蔣夢言理所當然地成了城關小學文藝宣傳隊的一員。他在文宣隊的工作任務除了手風琴演奏之外,還兼任語言類小節目“三句半”的創作員。
“三句半”是這時期十分流行的曲藝種類。以一組表演詞僅三句加一個短語而得名。由四人表演,前三人每人說一句臺詞,第四人則唸誦一個短詞,比如
1、各位同志上午好,
2、我給大家鞠躬了,
3、不管說得好不好,
4、都別跑!
1、今年公社形勢好,
2、糧食棉花收不少,
3、“開門辦學”去支農,
4、飯管飽!
演員每說一句臺詞,自擊鑼、板鼓、鑔鈸、碰鈴等打擊樂器以加強氣氛,四人不斷變換隊形。反覆迴圈至演出結束。這種藝術形式通俗簡便、滑稽風趣。在當時的業餘文藝活動中頗為流行。
蔣夢言寫這種小作文手拿把掐。他創作的“三句半”語言樸實、風趣幽默,能在段子中表揚好人好事,鞭撻壞人壞事、宣傳政策方向,是城小文宣隊最優秀的“段子手”。
來文藝宣傳隊後,他的日常生活出現了些新的變化。
以前他在校的時間少,被抽調出去畫畫的日子多。所以,同班同學認識不了幾個人。最近一段時間他基本不出校門,每天都跟隨文宣隊,與同學們在一起演練節目。這樣,他就慢慢跟文宣隊的這批同學熟絡起來。
會唱歌的費欽和會彈楊琴的楊少華就和他處成了朋友。
楊少華長像英俊高挑,站在同學群裡如鶴立雞群,因此得了個“羊長子”的雅號。他方臉劍眉,像極了***《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扮演者。他家庭條件優沃,父親是縣文辦主任。“文辦”是“文化、教育、衛生辦公室”的簡稱,是全縣文化、教育、衛生三大系統的上級領導。在**時期,這是一個最有權勢的政府部門。蔣夢言所在的城關小學,當然也在文辦的領導之下。所以,楊少華在學校裡很受重視。
“費猴子”費欽,嗓音極好。他幾乎能把所有***中男性主角的唱段模仿的有模有樣。遺憾的是他長了張“尖嘴猴腮”臉,不適合演英雄人物。胡主任選他入隊,是為反派準備的演員。比如《紅燈記》裡的王連舉,《沙家浜》裡的刁德一,《智取威虎山》裡的匪徒金剛等。
“費猴子”長得有特點,但他的爸爸費偉德卻是個厲害的人物。他曾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志願軍戰鬥英雄。在軍中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立功無數。戰後他轉業回h省通江口老家任職,現在是通江口縣民政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