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號思考了一會兒,獸形戰甲具有的四肢系統和爬伏姿態似乎從近戰上來說都要比人形戰甲更為優秀,寬闊的背部也可以搭載更多的武器系統。
不過人形可以持有更長有效攻擊距離的兵器,綜合來看近戰能力應該在伯仲之間,也許會更適合一些特定的作戰環境。
但是就這個操作來說,如何讓人腦去操控並不匹配的運動系統,應該是一大技術難點,虎教官的獸形義肢應該就是因為這個難點應運而生的。
“人都能改造成獸形態了,真不知道聯邦那些學者要炒成什麼樣了。以前軍隊使用大量的克隆人作為改造人兵源就被幾個星區的人道主義組織噴了幾十年,後來軍方直接把這些兵源基地搬到了懸臂偏遠星區去,才告一段落。”
12不由的想到了某些聯邦星區為了更多的改造人使用克隆技術的事情,不過那些還在使用這一技術的星區離銀心太過遙遠,幾十年的航程怪不得銀心戰區等不及,招募了他們這些就近星區的改造人。
戰事介紹說的很清楚,聯邦在反物質採集點和吠卡文明的接觸是典型的遭遇戰,鬼知道吠卡文明的種族為什麼那麼好戰,就是一副要霸佔所有采集點的樣子,和聯邦據點守軍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攻防戰,雙方附近星區的部隊前期在這樣的攻防戰中投入了大量的兵力。
結果呢,就是在太空戰鬥中以聯邦銀心戰區數十支標準艦隊因為後勤星區距離較近的優勢快速支援到了戰場,並以猛烈的火力優勢將來犯的吠卡文明艦隊擊退。
至此保衛住了那些聯邦採集點,噴泉另一面的那些採集點距離遙遠,並且沒有任何情報,聯邦自然不會去做什麼追擊的蠢事,只是加強了採集點的防守。
失利的吠卡文明並沒有就此收手,而是想辦法開闢了第二戰場,採集點附近的那些聯邦星區,這一下就讓聯邦軍隊見識了吠卡生化獸軍團地表作戰的恐怖實力。
要知道,反物質採集點就近的近千光年內可沒有任何星體,都被噴泉拋射的反物質湮沒掉了,這也意味著採集點的所有後勤壓力都在遙遠的後勤星區,透過星艦源源不斷的運送物資和產出這就是採集點的工作模式。
所以吠卡這招太毒了,偷偷潛入了這些後勤星區,並以地表作戰優勢淪陷了大量的行星補給基地,聯邦被一時間打了個措手不及。
就算事後用太空火力把整個行星轟爛消滅了生化軍團也於是無補了,可以說聯邦軍隊已經很久沒有打過這樣慘烈嚴酷的地面戰爭了。
太空時代,星艦火力威懾,對防抗力量定點打擊,然後地面部隊再接受,這才是軍方熟悉的作戰流程。
而銀心之戰初期的就局面就是如果太空防護力量沒有成功攔截對方生化軍團的增殖母艦,那麼母艦登陸之後就會釋放大量的增值母體直接鑽入地殼,那麼每一個藉助地殼隱藏了母體就會在聯邦50標準時內展開成一個標準的生化獸製造工廠。
在接下來的100標準時源源不斷的進行生化軍段初級作戰單位生產,並在接下來的時間進入指數增長階段。
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個繁殖母體只需要在地底躲藏200個小時,產出的兵力就相當於聯邦一個標準陸戰師,超過這黃金的200小時,吠卡的生化軍團生產速度就會進入指數爆炸期,聯邦也只能選擇放棄該星球,用太空火力直接將整個地表摧毀。
這樣的生化軍團讓聯邦在初期就丟失了一整個星區,依靠該星區提供後勤的數個採集點也不得不放棄。
聯邦急切需要在地殼狹小環境摧毀繁殖母體和應對地方突襲的強力近戰單位,代號使徒的一系列戰甲就是這一需求的產物。
資料裡的使徒戰甲基本尺寸大致如下,直立高度12米,這個尺寸可以對抗大多數戰區星體的引力;整體還只是材料原色,通體以裝甲黑為主色調,輔以合金因的次色調,服役時會根據作戰需求更換不同的迷彩塗裝;頭部裝備為主要通訊和探測裝置,耳朵部分則是高聳的通訊天線。
整體四肢粗壯,肢體行動由高強度的複合材料仿生肌肉與力矩電機以及各種液壓裝置構成的複雜動力系統提供運動能力,反應靈敏,力量巨大。
腹部是微型反物質爐作為主要能源供應裝置,後腰有兩個巨大的相變散熱系統為軀幹的核心裝置進行散熱,全身上下還有各種子散熱系統負責機體散熱。
防禦裝甲最後的胸腔部分就是乘員駕駛室,透過電子脊柱直連技術與駕駛員連結,作為操作模式。其他功能則由機甲主機的AI功能輔助操作,不僅能夠語音操作,還可直連讀取腦波下達指令。
但是後者還有相關技術難題,不在於讀取,而在於抵消大腦潛意識波動的干擾,同時人員的腦活動也需要經過特殊訓練,12號要學習的主要還是各種快捷語音指令,準確度比現階段腦波指令要高的多。
背部則一般搭載一個後勤模組,還有一些固定的運輸介面來外接飛行模組進行高速移動。
除此之外為了結構強度外沒有任何助推噴口,機體提供的彈跳能力就已經十分強悍了,內建推進系統只會影響它近戰之王的定位能力。
綜合來看,使徒戰甲就像是神話中的巨人,但是更加的猙獰,恐怖,完全就是一臺純粹為了殺戮而生的精密機器,將它的敵人籠罩在死亡的陰暗之下。
12號看著這臺未來很可能由自己親自駕駛的殺戮機器,不禁幻想起縱橫戰場,把那些生化怪獸送入永恆寧靜的畫面來。
從見到使徒起沸騰的血液幾乎就沒停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