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縣和攸縣接壤,位於攸縣的東面。,最新章節訪問:ШШШ.79xs.СоМ 。
《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炎帝神農葬於茶鄉之尾。”記載中的茶鄉,就是在茶陵縣的境內。茶陵縣的茶葉,在長沙郡都非常有名。
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喜好喝一口茶陵縣的茶葉。
茶陵縣境內多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而且冬寒的時間段,所以山上的茶葉,有足夠的光照時間,茶葉份外清香。
茶陵縣的百姓,也一直為榮。
因為這一點,縣令的日子過得很舒坦,百姓富足,安居樂業,這就是最好的情況。
只是最近幾日,縣令蘇融高興不起來了。
蘇融年近五旬,相貌清瘦,因為保養得不錯,身體倒也是頗為硬朗。他為官清廉,處處為民爭利,百姓對蘇融也是非常的愛戴。
只是茶陵縣的許多鄉紳、家族,紛紛到攸縣買地,讓蘇融很頭疼。
同時,茶陵縣的許多商人也去了攸縣置辦家業。
茶陵縣農業不行,靠的是茶葉,是商人。一旦商人離開,商業必然會隨之下跌,官府的稅收也將受到影響。現在的情況,對攸縣非常有利,對茶陵縣卻是百害而無一利。
蘇融考慮的不僅是商業,還有百姓的問題。
茶陵縣的百姓暫時不會離開茶陵縣,到了明年,茶陵縣的各大家族、鄉紳在攸縣的土地要開始耕種,一旦攸縣的百姓出現供不應求的時候,茶陵縣的一部分百姓會前往攸縣耕種,這對蘇融來說,簡直是噩耗。
商人走了,商業一落千丈。
百姓走了,蘇融的官估計也快要到頭了。
為了阻止這件事,蘇融想破了腦袋,都沒有想出解決的辦法。
書房中,蘇融召集了縣丞和主簿,商議此事。
縣丞也是非常的頭疼,都已經討論了很多次,卻一直沒有結果,令人揪心,更費神。他想了想,建議道:“縣尊,攸縣可以開墾農田。我們茶陵縣,為什麼不可以呢?”
蘇融想都不想,直接反駁道:“攸縣情況特殊,因為嚴重的饑荒,導致無數的百姓衣不果腹。官府只要發糧賑災,他們就願意去開墾農田。他們得到的糧食不多,只能讓他度過難關。但因為攸縣的饑荒,百姓沒有太多的想法。”
“茶陵縣,大多數的百姓是茶農。許多百姓的家中雖然不是太富裕,卻也不是太差,誰會為了一點糧食去開墾農田。”
蘇融輕嘆道:“最重要的在於,茶陵縣不可能拿出數萬石糧食出來,也不可能給出劉修那樣不徵收賦稅的條件。茶陵縣情況不用,採用相同的辦法,也無法達到相同的效果。”
主簿砸吧砸吧嘴,道:“大人,不如任由他們去吧。”
縣丞也道:“下官也這麼認為。”
主簿和縣丞都非常揪心,討論許久都沒有結果,太煩躁了。
蘇融仍是搖頭,正‘色’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件事必須解決。從某個方面說,商人的離去,就會導致茶陵縣的錢,轉移到了攸縣,對茶陵縣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縣丞一副無奈的神情,眼珠子轉了轉,忽然說道:“既然想不到解決的辦法,乾脆在雙方接壤的地方設定關卡,只許進不許出,不讓百姓或者商人前往攸縣。”
蘇融搖頭道:“這樣做,影響太大。”
縣丞也一翻白眼,道:“縣尊,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沒辦法了。”
蘇融脾氣極好,依舊沒有發怒,繼續道:“再想想,都再想一想,必須把這事兒解決了。”
縣丞和主簿相視一望,更是無奈。
蘇融又道:“這件事不解決,明年開始,茶陵縣必然陷入困境。到時候,明年攸縣必然是稅收、糧食獲得大豐收,而茶陵縣一落千丈,這是絕不允許的。”
主簿建議道:“縣令,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就找太守大人調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