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滿面的笑容。
“那,亨克先生認為,朕是為了什麼呢?”
“在下一行人是從貴國廣州下的船,一路幾乎穿行了貴國整個國家,沿途的情況自然是看到了一些。”亨克說道:“貴國,似乎正在經受千年難得一遇的特大災情,而且在下聽說,在貴國的東北,似乎有些敵人。”
朱由檢臉上的笑容更甚:“看來亨克先生的功課準備很充足,不錯,朕的國家確實正面臨著一些麻煩,所以,朕需要一些幫助。”
“皇帝陛下需要什麼?”
“糧食,越多越好的糧食。”
朱由檢盯著亨克,坦言道:“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經營了將近四十年,貴國由此從印度收穫了很多很多的利益,朕想的,就是從貴國的東印度公司手裡買一些糧食。”
“皇帝陛下想要多少?”
朱由檢伸出三根手指。
“每年三千萬噸!”
大明朝一石不足兩百斤,一噸大概摺合十四石,三千萬噸就相當於四億石糧食。
按照大明朝一億兩千萬人口來計算,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分到三點五石糧,大概是五百五十斤左右的樣子。
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現在陝北的災民一年若是能有一百斤糧食下鍋,都不至於會餓死,更不會造反,五百五十斤?
那這日子足夠過的下去了。
大明朝最富庶的地方便是江浙,按照蘇州府來計算,平均一戶有四畝田,一年兩熟畝產五百斤,一年便是四千斤的產量。
這六千斤中,春秋兩課的交賦要取走其中的二十分之一,即三百斤,折成銀子給朝廷。
大明朝從萬曆年開始施行一條鞭法,後來又開始攤派遼餉,這一部分遼餉落到老百姓的頭上,大概每戶每年二兩銀子。
蘇州的百姓就要每年賣出去兩石糧食來繳納遼餉,又是三百斤。
再扣除雜丁稅、丁徭賦,亂七八糟算在一起,就算每年五兩銀子,那麼換成糧食八百斤左右。
全部加在一起每年便是一千四百斤糧食的稅賦,剩下兩千六百斤。
一戶五到八口人,每人每年吃掉二百斤,又是一千多斤糧。
剩下的糧食老百姓拿去賣,賣來的錢財買衣服、買藥、過日子、人情往來。
最後分文不剩甚至可能還會拮据些。
這麼一算細賬,也就一目瞭然了。
朱由檢開口要三千萬噸糧,不去考慮生活成本和生活質量的話,足夠大明朝現在全國上下的老百姓不餓死!
而三千萬噸糧對於東印度公司來說,有壓力嗎?
大明朝洪武年全國糧賦峰值達到四千二百萬石,按照當時稅比三十比一,全國的糧食總產量為十二億六千萬石!
也就是大概一億噸。
而實際的產量絕對要比這個數字高三成甚至更多。
因為有隱戶、有免稅田、職俸田、皇莊、王產等一大堆特權王法。
如果不是這次小冰河的巨大災害,依著中國現有的耕地面積,養活一億兩千萬老百姓,壓根就沒有任何壓力。
大明都沒壓力,印度有個屁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