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說道:“鍊鐵這邊繼續這麼著,咱們自己的鐵礦沒有搞定之前先買鐵鍊鋼,確保能賺錢就行。
機床那邊接著研究,後面我主要提出要求,靠工匠自己研究,只要有突破一律重賞。
一年之後我要看到能夠加工東西賺錢的機床!
至於製糖作坊和肥皂作坊根據銷售情況看著擴充作坊。
紡織的事情搞定之後就報給我,尤其是多股紡紗機和改進織布機,誰研究出來重賞,封官都行!
這一部分錢咱們只賺賣機器和賣肥皂的,其餘的就不參合了,當然機器賣給誰不賣給誰咱們還是要注意。”
楊管事拱手:“是,我記下了。”
李恪看向韋楚才:“你抓緊時間跟郭先生交接一下,下一步學校這邊縮減除醫學以外所有學科的規模,非精英不招,非人才不招。
醫學類的學生招募計劃不變,非醫學類最終控制在五百人以內。”
韋楚才眉頭一挑:“是。”
李恪提醒道:“雖然規模減少了,但是教室依舊按照原定規模建造,這幾年先不啟用,以後等培養的人多了,老師也就有了。”
最後李恪看向郭文才,本來打算讓他去膠州呢,現在計劃有變:“郭先生改負責造紙和印刷作坊這一塊。
來而不往非禮也!這一次孤要好好的跟這些世家鬥一鬥!”
幾人都不解的看著李恪,他們不太理解,跟世家鬥跟造紙和印刷有什麼關係。
李恪把其他作坊的事情都放下專心搞造紙和印刷的事情。
雕版印刷術起源於唐朝,歷史記載從盛唐或者中唐之後開始被大量使用,起初只是用來拓印佛像經文等,後來逐漸改進普及。
李恪甚至都不用發明活字印刷術,拿出雕版印刷術在這個時代都是黑科技了。
像四書五經這種需要大量印刷,一次幾萬幾十萬本的,活字印刷術並不是優先選項。
因為活字印刷術最大的功效是提高了排版的容錯率節省了成本,特別是只印刷幾百幾千本的書籍,刻板成本佔據書籍的大部分。
刻整版匠人培養太難,如果改成一個字一個字的刻,那就容易多了。
而且活字可以反覆使用排版快,不用像雕版印刷那樣耗時長。
李恪直接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並用,常用的需要大規模印刷的書籍繼續使用雕版。
而那些不常用的書籍,或者報紙等這些,需要使用活字印刷。
有了印刷術之後書籍的成本至少能降低一半,這個才是省錢的大頭。
至於造紙那一塊,還是需要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才能省點!
所以李恪不需要等著紙造出來再去搞印刷術,而是兩個一塊搞,先用印書的錢補貼造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