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土地是有變化的,如果沒有長久的征戰,如果沒有瘋狂的進攻,如果沒有大量人口的消耗。
那麼人口的增加會高於土地的增加,進而會讓新一代的百姓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從而讓他們慢慢陷入迷茫乃至於窮困之中。
窮則生變,更何況是一群沒有生計的窮人?
因此他們得想辦法活下去,而想著想著...朝廷可能就沒有了。
當然,不用井田制或者說不用這種辦法直接將土地的權利交給那些世家豪族也是皇權鞏固的一種辦法。
簡而言之,將百姓與皇帝之間的矛盾變成了百姓與世家豪族之間的矛盾。
讓世家豪族們去承擔這種人口增加而帶來的問題。
好處就是朝廷和百姓之間有了一層緩衝帶,然後若是等到下面的世家豪族將怨氣吸收的比較多了,那麼就直接對其下手。
最經典的例子...應該就是稀西漢時期的政治環境。
西漢官員升遷手札記載,每逢官員外放總是要做三件事情!
殺豪強,分田地,均財富盡斂民心然後大興水利,開墾農田,緩解百姓壓力,最後大興教育導致政通人和...
靠著這種辦法,西漢的官員那所過之處當真是人頭滾滾,殺得地方豪強就和三孫子一樣。
但這麼做同樣是可以救得了一時而救不了一世。
同時也導致了這麼做的最大的後患也出現了,那就是世家豪族也不是傻子,一次兩次他們尚且還可能反應不過來。
但是隨著種事情的增多,他們終於開始學會了反抗,甚至是學會了改變...
從而在一場大亂之後世家豪族與皇權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就慢慢形成了。
而朝堂之上那皇權與外戚之間的爭奪慢慢也就演變成了皇權,外戚,宦官,清流世家之間的多重角力。
這個時代,被稱之為東漢....
當然這些歷史在楊千萬這裡並不重要,他也不是很在乎這些歷史的發展。
他在乎的是....如何改變這種事情。
此時的楊千萬似乎發現了那位聲名赫赫的文抄公最致命的問題。
那就是他空有超越這個時代的見識,然後他也利用這些見識在這個時代做出來了常人無法做到甚至可以說無法理解的改變。
可是他只是照本宣科,並沒有明白這裡面的根源。
或許是因為他並沒有這裡面底蘊,而那位文抄公沒有東西,偏偏他楊千萬有!
“顧兄!”此時想通了這些事情的楊千萬突然開口說到,“所以如今這朝廷釋出如此政令就是為了遏制人口。
或者說必須遏制這逐漸失控的人口,然後轉而治理...
但顧兄要知道,即便是我等當真做了,甚至可以做得更加決絕狠辣一些。
可這仍然是治標不治本。
天下逐漸開始失控並不是因為人口的增快,或者說不能將所有的原因都放在百姓之上。
不知道顧兄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