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這邊也十分壯觀,分陣擺開之後只見漫山遍野都是人。
......
……
柏海城以南,數十萬大軍在連綿的戈壁曠原上對峙。
一整天雙方都只是試探性地交戰。
薛訥沒有下令猛攻,他心裡還隱隱有些擔憂地等待著。
李行周矗立其上,從這裡居高臨下,可以將戰場兩邊的情況同時盡收眼底。
王行衍、王思禮、大熊、柿子、樸景泰、舞陽、李白獅一干人等都陪著她登高野望。
王行衍開口道。
“已經到達戰場的差不多有十萬大軍,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戰場,清理戰場同時,周邊防禦措施不嚴,如果我們在此時突然殺過去,估計能殺他們一個人仰馬翻。”
“可以看出,仁欽崗其人為人死板,墨守成規,缺乏變通能力。”
“此外就是從下達命令到執行命令.....”
王行衍扭頭看了一下沙漏.
“差不多正好用了一刻度的時間。”
“這正是我目前最關心的。”
李行周放下千里眼.
“十萬人,三層次傳令系統,三倍於我的人數,四倍於我的效率,具體時間差為......”
李行周閉上眼睛算了算。
“接近十分鐘。”
李行周還是習慣原來的計時方法。
戰場之上,細節決定大局。
儘管只是一個清理戰場的行為,老於沙場的李行周和王行衍還是第一時間找到了他們需要的重要資訊。
很顯然,仁欽崗並不認為薛訥有明目張膽進攻打算。
事實上,儘管李行周薛訥不一樣,他內心沒有這個時代的道德約束。
這就為後面的奇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李行周不善於行軍佈陣,但他善於觀察。
善於透過觀察對手的指揮效率,執行能力,及各分級指揮官的能力水準,還有各部隊戰士間的配合能力,透過他們的組織行動,尋找對方的薄弱點。
而現在,透過如今這一系列軍事反應,李行周找到了他目前最需要的一樣東西,指揮效率的時間差。
一般來說,當一支部隊的人數控制在一千人以下時,指揮效率是最強的,幾乎不需要傳令兵。
指揮官透過本身的呼喊就能完成自己的指揮。
一千人到五千人的規模,需要三到五個傳令兵來為其完成作戰指揮意圖的傳達。
當規模上升到萬人時,傳令兵開始出現建制,指揮官將對成批的傳令兵出指令。
然後由他們將具體作戰命令進行傳達。
此時傳令機制儘管依然是:指揮官傳令兵作戰部隊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