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武夫湊到一起,喝上酒聊軍事,倒也開懷。
......
石林,是豐饒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它矗立在豐饒草原東北部一帶,整片草原上到處都是這種由巨大花崗岩組成的柱狀石塊。
傳說中,這裡是豐饒草原鮮卑人起家的地方,他們是最好的馬上民族。
當然,鮮卑族的成分很龐雜,其中確實有人認為契丹為東胡系統東部鮮卑宇文部之裔,來自匈奴的“餘種”,宇文部更是如此。
東漢永元元年至永元十七年,匈奴被漢將耿夔擊破,北單于逃走後,鮮卑進據匈奴故地,“有十餘萬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鮮卑。
然10餘萬落匈奴人並未繼續以匈奴為號,而“皆自號鮮卑”了。
此後,在與原東胡種的鮮卑人長期錯居雜處中,由於相互通婚等影響,差別越來越不明顯,它在形成過程中雖有一個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
契丹族日益興盛,並向南發展。
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四年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10餘萬人、數十萬頭牲畜。
契丹部族損失慘重,後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
隋初又分別臣附於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復,遊牧於遼西地區,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
隋大業元年,契丹族南下營州地區時,又遭到在隋將主使下突厥的襲擊,4萬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創。
如今,石林地區的大賀氏已徹底被滅絕了,代之而起的......是契丹武士。
6世紀前期,契丹族尚為部落階段,唐初形成部落聯盟,曾臣服於漠北的突厥汗國。
唐武德二年,酋長大賀咄羅率軍進攻平州。
武德六年遣使到長安,給唐高祖進貢名馬、豐貂,但其政治立場仍趨向於突厥頡利可汗。
唐太宗貞觀二年,大賀摩會率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
唐朝皇帝曾賜給契丹首領旗鼓,後來成為契丹可汗權位的象徵。
又於貞觀三年,以室韋、契丹族人置師州。
契丹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後唐太宗以契丹人為松漠都督府,以大賀窟哥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
但其孫大賀阿卜固在位時卻開始夥同奚族騷擾唐朝邊境,被擒送洛陽。
唐高宗以窟哥孫子枯莫離為左衛將軍、彈汗州刺史,封歸順郡王。
另一孫子李盡忠為武衛大將軍、松漠都督,繼統契丹八部。
......
契丹武士,其實也是匈奴人後裔的一個分支,只是他們更強壯,也更粗野。
他們擯棄了馬上民族的生活方式,轉而遊弋在草原與山林之間。
依靠捕獵和搶掠為生,成為了一支擁有獨特的山地文化和掠食者文化的民族。
豐饒草原上的莫楞石林,景色優美。
在這裡有著長得高大的白樺樹,銀白色的樹幹組成的防風林和天地融為一體。
到處散落的巨大石柱千奇百怪,相映成趣,或三五成群,或獨柱擎天。
奇形怪狀,有的如秀女望月,有的如飛馬奔日,有的若母子相依,有的長劍戳天。
在那片浩瀚石林的中間,一個圓形的大石盤底座上,刻印著大賀氏的圖騰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