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人真事,荒誕背後,透露出很多令人尋味的東西。
它反映了我國在家庭教育方面一個普遍的現象。
中國男孩的斷崖式成長!
讀書時代,父母們認為談戀愛會耽誤學習,於是禁止子女與任何異性接觸,等從學校出來,他們又第一時間又覺得孩子應該找物件了,於是相親、催婚各種著急……
像故事中的男主角,他從沒有接觸異性到結婚,中間的過程極其短暫,直接跳過了戀愛在這個階段。
殊不知,談戀愛是一門真正的技術,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這一跳過,問題就出現了,婚姻只能維持一兩年,就瀕臨破裂,和寓言故事“拔苗助長”一樣一樣的。
唐明耀從這裡開始,思維逐漸發散,把斷崖式成長這個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並分析了這種教育方式帶來的後果。
……
緊隨其後,他又開啟了一個新的話題討論。
中國父母,最擅長忽略孩子的感受。
比如,小時候當男孩子淘氣時,父母就會恐嚇:“不乖就帶你打針!”然而到了生病需要打針的時候,小孩子嚇得嚎啕大哭,他們又會用滿不在乎的語氣說:“哭什麼哭,打個針又不痛!”
無論對錯,都掌握在父母手中。
小孩子的感受被完全忽略了。
這類小孩,長大後很可能會出現一種嚴重的問題,就是“高度自戀人格受損”——他們將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需求,對外界刺激缺乏真實感受,整體上也更加容易抑鬱。
更直白的說,這類人表現出來的高興,不一定是真的高興,他或許只是覺得自己應該高興,於是透過“演”的方式來告訴別人,自己很高興。
觀察生活中,如果有人長期因為一丁點小事,就極其容易生氣,既缺少愛好,又缺乏上進心和改變生活的動力,他們……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這個話題,唐明耀花了較長的篇幅來剖析,並給出瞭解決的方案——透過專業諮詢,補全成長中缺失的那部分感受。
之後,他還擬定了幾個想寫的話題,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比如:中國男孩的內斂、孤獨感、高速城市化過程中年輕一代進入城市的迷茫、等等。
預計會寫十來個話題,其中佔據篇幅最大的,是關於一個群體的描寫。
巨嬰族!
這個族群的形成,是因為社會條件變好,家長過度包辦了子女的事情,從而讓子女對父母形成依賴。
等到有一天,他們的身體長大了,心靈卻沒有得到成長。
然後,當這個群體需要獨立時,卻發現自己根本不具備這個能力。
這個點是篇幅最重的,因為這個問題,也是他這一代人中問題最嚴重的一個,讀書時代或許還不明顯,等到走進婚姻,巨嬰族將是婚姻最大的殺手之一。
唐明耀把它寫出來,是想給自己的讀者們一些啟示,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因為,巨嬰族真的是一種悲哀。
然而更加悲哀的是,這個群體的絕大多數人,他們根本不會發現這一點,懵懵懂懂,只是用本能在生活而已。
說起來,唐明耀寫這本書是有野心的。
在這個年代,國內對他提的這些問題幾乎沒有任何解讀,他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著書立說,拔高自己的高度。
大學期間,近三年沒動筆寫作,也是為了這個野心在做準備。
剛開始動筆時,還有點手生,不過很快他就進入了狀態,半個月功夫,就洋洋灑灑寫了好幾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