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章 祭灶

吃過午飯,玉梅又想開溜,就被李愛華逮住了。晚上要祭灶,白天要先給家裡做個大掃除。她早上忙活了半天,都是瞎忙活,還累得腰痠背痛的,下午說什麼也不能讓玉梅躲懶了。

玉梅也沒二話,本來今天就忙,她這幾天往外跑除了有正事,未必沒有躲著自家阿孃的意思。不過,阿孃既然先開了口,給了臺階,她也不能不知好歹。

誰讓她們是親母女呢。

一家人忙忙碌碌,掃塵土,除舊垢,洗洗曬曬,花了大半天時間,中間還要時不時地防止玉竹搗亂,又要擔心小丫頭被雜物絆倒,搞得雞飛狗跳的,別提多熱鬧了。

忙活了半天,終於做完衛生了。李愛華交代了姐妹兩一句又出門去了。

奶奶眉頭微皺,卻沒說什麼,玉梅玉蘭見怪不怪,反正除了吃飯睡覺,家裡都看不到阿爹阿孃的身影,她們都已經習慣了。

趁著空檔,玉蘭兩姐妹先把自己的東西搬回樓下的隔間裡來了。玉梅先給玉書的房間也清理得乾乾淨淨,重新換上了乾淨的被褥。

至於玉蘭那些寶貝的資料圖紙,玉梅專門騰出一口自己放衣服的樟木箱子給玉蘭,手稿檔案鎖在箱子裡放在玉書房間。

玉書風塵僕僕的拎著旅行包進了家門。

她正打著腹稿,打算跟大哥說說她的計劃,可是看玉書一臉疲累的樣子,又心軟了,算了,不著急,等他休息好吧。

玉書先去看了奶奶,見爹孃都不在家,又去看看玩累了睡著的小豬妹,再吩咐一聲讓玉梅吃晚飯不用叫他,回了房間倒頭就睡。

李愛華也拎著幾個白色的塑膠袋回來了。

玉蘭眼熱地看著阿孃手上的袋子:那裡裝著的是各種各樣的灶糖,是今天晚上祭灶要用的。

後世這些當地特產都能在網上買到,玉蘭經隔三差五地買一點,不過家裡人都不愛吃,唯有玉蘭很認真地品著那些糖,回憶傳統節日的印記。

李愛華看女兒一臉饞樣,小心翼翼地從袋子裡拈出一顆方酥糖塞進玉蘭嘴裡,又拈一顆方酥糖掐了一角給玉竹。頓了頓,把掰剩下的方酥糖遞給玉梅。

玉梅接到手裡卻不吃,轉身塞進奶奶嘴裡去了,奶奶愣了一下,回過神來便笑眯了眼。

祭灶儀式選在晚上開始。

玉蘭目不轉睛地看阿爹阿孃虔誠而又一絲不苟地完成儀式。

灶臺東面上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神像已經換上新的了,灶王龕邊上貼著對聯,上聯:上天言好事;下聯:回宮降吉祥;橫批:四季平安。

換下來的舊神像也不能丟了,必須用火燒了,表示送灶王爺昇天的意思。

龕裡的小小香爐上燃著三炷香,龕前放著三杯清茶,兩個高腳的果盤。一個盤子裡放滿了當地特產的灶糖,有油片糕、軟糖、面糖、方酥糖、鹹生仁、白生仁、豆脆糖等,一共七種,另一個盤子裝著桔子,蘋果等水果。

其中灶糖都是用麥芽糖做成的,本意是請灶公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

這些灶糖在儀式結束之後都會成為姐妹幾個人的零食,味道甜得膩人。

玉蘭對小時候的記憶很模糊,依稀記得一年到頭家裡甚少有零食,每到過年的時候,姐妹幾個就眼巴巴的等著祭灶等著過年,因為那就代表有好吃的了。

阿孃一年到頭都很節儉,只有年結才偶爾奢侈一次,零食水果才會多買一點。

許是越少才越珍貴,記憶中,玉蘭一直對這些吃的有異樣的執著。等到後來自己有能力了,卻再也找不不到曾經的味道了。

香爐裡的香還沒燒完,蠟燭也還有大半截。

李愛華把幾個孩子趕回房間去玩,夫妻倆相攜出門去了。

夜裡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落起了雪粒子。

從家家戶戶窗稜裡透出的柔光,給這悽清的夜增添了一絲溫暖。

李愛華和陳力二人從陳水生家裡出了門,冰冰涼涼的雪米粒撲面而來,二人不禁打了個寒戰。對著送兩人到門口的陳水生道了聲謝,夫妻倆才深一腳淺一腳的家去了。

陳水生看著兩道身影漸漸被漆黑的夜色吞沒,這才嘆了一口氣轉回屋裡。他的婆娘何紅霞正拿著陳力新寫的那張欠條出神,欠條上面的字歪歪扭扭的,墨跡還未乾透。

“先收著吧。阿力這孩子也是倒黴,攤上那麼個爛賭鬼的爹。他爹活著的時候沒做過一件好事,死了還要連累孩子為他收拾爛攤子。虧得他娘有眼光,給他娶了個好媳婦。欠這麼多錢,擱誰身上不得鬧得天翻地覆。可是阿力媳婦這幾年愣是沒說一句怨言,真是不容易啊。”

何紅霞一邊把欠條往小盒子裡放,一邊不以為然地說,“日子不都是人自己過出來的?她們家裡沒什麼進項,老孃又病歪歪的,還要送幾個孩子去讀書,也不知道阿華怎麼想的……他們家老大快畢業了吧?到時候也能搭一把手了。不然光靠著夫妻倆一年打零工賺的那點錢,這麼多債不知道還到猴年馬月。依我說,阿力媳婦就不該讓幾個丫頭去讀書,女娃子能認幾個字,不當睜眼瞎就好了,讀什麼書。聽說是大丫自己不想念書了,不然夫妻倆還打算讓她念高中。那不是瞎糟蹋嘛,有那閒錢還不如多還一點債,本金擱著利息年年漲,那窟窿也越來越大了,也不嫌虧的慌。欠條年年換,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你這話別在她們面前說,小心人家呸你。再說人家怎麼過他們的日子,跟我們什麼相干。再說,他們兩口子都是厚道人,這些年利息也一分不少的給我們了。有欠條在,這錢他們總有一天會還清的,你呀,不用擔心錢會打水漂。”

陳水生老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