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長走的時候,用實驗基地配置的磅秤稱量這些大肥豬。
最重的一頭豬高達三百零四斤,最輕的也有二百八十斤,二十頭豬,總共五千九百斤。
因為宋家村養豬場是村集體單位,可以直接跟肉聯廠對接。
三毛五一斤,總共兩千零六十元,收購站的徐同志開了條,明天去收購站拿錢。
王站長跟著肉聯廠的卡車,一齊離開。
李二愣心裡算了算,眉頭緊皺。
“蘭月,我怎麼覺得養豬沒有種植平菇划算啊?平菇一個月或者一個半月就能收穫,產量還那麼高,價格一毛五一斤,兩斤平菇就能頂得上一斤活豬的價格了。”
其他人聽了,也掰著手指頭算,都發現弄平菇大棚划算。
宋蘭月當早就在心裡盤算了,“李二叔,大家都彆著急,平菇之所以價格高,是因為咱們這邊種植平菇的少,所以價格高。”
“收購站和種子站的人說,兩三年內,平菇價格還行,時間長了,建大棚的人多了,價格就下降了。”
宋支書擔心大家只看眼前的利益,大手一揮,“咱們養的豬,也不一定全賣啊!”
“等到這一批七百多頭的白豬出欄,咱們多殺豬,讓大家多吃點肉。”
“另外,養豬就有豬糞,發酵過的豬糞肥力大,用來種地,相當好。新開荒的土地,也需要大量的豬糞。”
王會計雖然也知道宋蘭月和老支書說得有道理,但他也覺得應該趁著大棚平菇數量少,他們還要增加。
“老支書,不如我們把大棚增加到三百個,趁著平菇還掙錢的時候,咱們大幹一場。”
“等到平菇價錢下降了,咱們再減少。反正我們有窯廠,有人工,有技術,穩賺不賠的買賣,不幹,我以後會後悔。”
李二愣想了想,也贊成,“不就是和泥,建造大棚三面牆嗎?我們有的是力氣。”
“是,老支書,我們有的是力氣,我們願意幹活。”
這時候就連知青代表胡建國也贊成,“老支書,我們知青二十多人,也願意加入大生產。”
這時候,韓摯站起來,“老支書,我還有個建議,咱們挖土建造大棚的時候,規劃好位置,挖幾個池塘。魚塘邊上種果樹,池塘裡養魚,一年還能收穫很多魚。”
“等,這個辦法好!”李二愣雙手贊成,“那邊有幾個坑已經挖了兩三米深了,從小溪那邊引水過來,就能成為一個個小池塘。”
“不求賣魚,但求農忙的時候,撈魚分給大傢伙,吃點肉,肚子裡也能有葷腥。”
老支書聽著大家的建議,覺得非常好,“都是順手的事情,咱們把這些事情都落實下來。”
經過韓摯和宋蘭月,以及孫科長幫忙測算,宋家村最大限度建造平菇大棚數量在二百個。
不能再多了!
不是宋家村沒有足夠的荒地,而是宋家村沒有勞動力了。
畢竟除了平菇大棚,村裡還有養豬場,尤其是農作物,不僅要上交公糧,還是大家的口糧。
平菇能賣錢自然最好,但到了災荒年,還是糧食救命。
因此,老支書最後決定大棚數量,定在一百八十個。
老支書把開荒地的青壯年幾十個人,分配過去建造大棚的三面泥牆。
一部分人開荒,等到上面統一安排河工,就把開荒地暫停下來。
以前宋家村春耕結束之後,很多人清閒下來,但今年除了上學的,沒有一個清閒。
上了年紀的老人,不能幹重活,就負責用稻草編墊子,用於蓋在塑膠大棚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