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大不了一死了之。可是,有時候,有些事,並不是說死就能解決問題的。最為簡單的,刀架在你爹爹的脖子上面,你說你嫁不嫁?”
“什麼?這、這不可能!”
“有什麼不可能的?要知道,現在可是亂世,你到外面去看看,死了多少人?哦,對了,我來到你們易府時,剛好看到你帶著人回來,當中的那些大木桶,是你熬粥去佈施給飢餓的百姓吧?這麼說,你應該也有所瞭解,現在這個世道是一個怎麼樣的世道。你們易家,家大業大,其實就是別人眼中的一塊肥肉,誰都想來咬你一口。”
劉顯這看似是對易姬說話,但實際是卻是說給易開聽的,說到這裡,劉顯抬頭望向易開道:“易家主,我想你應該有所明悟了吧?”
劉顯所說的,是實情,易開又怎麼會不明白?事實上,他一直來都不願意往壞處去想吧了。
其實,他的內心裡也知道,自己的女兒被公孫瓚看上了,那麼他是無論如何都逃不掉的。不,應該是說,公孫瓚是先盯上了自己易家的家財,然後再看上了自己的女兒。
他可以在公孫瓚的屬下公孫明的面前故作高態,可他也清楚,自己只是一個商人,最多就是有少少名氣名望的商人。可在朝廷官員的面前,在那些朝廷軍方的人面前,他根本就算不了什麼。
如果今天就是公孫瓚前來向自己提親,並且要求自己為他解決那些糧食的事,那麼他還真的不能不答應,也不能不給。
“道德經?”易開也看過道德經,知道有劉顯所說的那句話。他緩緩的坐下去,對劉顯道:“看來賢侄你雖年少,但還算是有些學問跟眼光的。沒錯,現在的大漢的確是亂世降臨了,亂世當中,人命賤如草芥。可是,就憑你?可以讓我易家免遭於難?”
“沒錯,對於我劉顯來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就看易家主願意不願意聽小子說,又願意不願意去放棄一些再得到一些了。”劉顯知道已經說到易開的心裡去了,好整以暇的道。
“聽你說說也無妨,就是不知道老夫要放棄一些什麼,又能獲得一些什麼了。”易開現在真的想要聽聽劉顯怎麼說,如果劉顯不說,他還真的不會讓劉顯走了。當然,表面上還保持著一定的矜持。
劉顯沒在意這些細節,先對似乎聽得不太明白,臉上有些茫然的易姬一笑,轉向易開道:“大漢亂世降臨,情況會如何就不說了,易家主你又將要面對如何的狀況,也不說,相信易家主你已經感同身受,已經深受影響。我要說的是,百年皇朝千年世家。這句話,易家主應該也是明白當中的意思的。”
劉顯大有深意的望著易開,頓了一下再道:“在太平盛世,但大漢重農輕商,易家主作為商人,自然不受官面以及那些世家士族看得起,但事業有成,這本身就是易家主的本事,有錢就有身份地位,如此說來,易家主怎麼說也算是一個有頭有面的人物。但這也只是在一般的百姓當中。在別人的眼內,恐怕還真的算不得什麼。而逢這亂世,卻是易家主的一個機會,一個可以由商家成為世家的好機會。但這前提是,要看易家主是否有那樣的遠見目光,可以在這一場命運決擇當中可以選對了要扶持投靠的人。”
“先秦呂不韋呂相聽說過吧?他便是一個商人的極致。”
“呂不韋?奇貨可居?”易開心裡一陣猛跳,他又豈會不知道呂不韋?,事實上作為一個小有成就的商人,哪一個不是向呂不韋看齊?他這段時間的確也是在衡量,他是否要投靠公孫瓚又或是劉虞,畢竟這個可不是說笑,這一旦開始了,那麼以後就只能一心一意走下去,途中是很難再退出。
“哈哈,看來易家主心裡是明白的。不過,我想提醒易家主要學的,是呂不韋的遠見目光,千萬不要重蹈呂不韋的結局,不要去想那什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去想。因為商人,手中的財富就是原罪,如果不知好歹,那麼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劉顯提醒一下易開道。
易開擺手,一臉嚴肅的道:“劉顯公子說笑了,呂相的確是我等商家學習的榜樣,但這僅只是經營方面,但不是別的。何況,老夫也根本不曾去想那些,其實就是希望老夫易家一家平安罷了。”
“請教劉公子,如今擺在老夫面前的,其實也沒有什麼選擇,就只有兩個選擇,一個便是如今幽州牧,一個便是公孫瓚將軍。依劉公子之見,老夫是選擇支援投靠誰好一些?”易開這時真的一臉誠懇的向劉顯請教。
透過跟劉顯的這一翻話,易開也不敢再拿劉顯當作是一個無知少年來看待了。因為他覺得劉顯的心裡似乎完全洞釋了他易家的困難處境。現在的這個時勢,他還真的逃避不了。
“不,易家主,嚴格來說,其實你就只有一個選擇,或者說你根本就沒有選擇,你必須要投靠輔助公孫瓚。劉虞大人?呵,他保不住你易家。”
“哦?這又如何說法?”
“因為她啊。”劉顯衝眼前的易姬呶了呶嘴道:“公孫瓚向你易家提親,這牽涉到了兒女私情的事了。劉虞大人又怎麼阻止?如果她嫁給了公孫瓚,你還有選擇麼?別說劉虞大人是州牧可以節制幽州的官府及官兵的話。軍馬兵權在公孫瓚手上,劉虞又能如何?何況,你易家就在右北平,公孫瓚早晚會來右北平坐鎮,到時候,你又如何自處?”
“是啊……老夫為難的就是這個,尤其是易姬她不喜歡公孫瓚啊。”易開有些頹然的嘆了一口氣道。
“這跟她喜不喜歡沒關係,看得出,易家主似乎也不太看好公孫瓚吧?”
“哦?這你都能看得出來?”易開有些意外的看著劉顯。
這還真的是這樣,如果他看好公孫瓚,認為投靠公孫瓚會有更好的出路前途,他早就徹底靠上去了。又怎麼會因為這次錢糧的事而為難公孫明?
:。: